APP下载

一部创新的学人著作

2017-04-10孙国军

关键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诗经

孙国军

摘 要:《〈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具体探究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识其义同,证其义同,辨其义异。具体探究的创新,即从《诗经》行文特点、语例特色上将《诗经》修辞同义词分为叠咏修辞同义词、对出修辞同义词和连文修辞同义词三大类。在实践创新上对《诗经》修辞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探讨,每组修辞同义词又分为构组和辨释两部分,探讨《诗经》修辞同义词400多组。

关键词:《诗经》;修辞同义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63-03

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言,作为语言资料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诗经》语言研究、同义词研究的论著很多,但另辟蹊径从同义修辞角度上研究《诗经》同义词的著作,目前少之又少,程国煜先生的《〈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或许是开先河之作。

《〈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运富先生作序。李先生在序言中指出:“《〈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以专书为研究对象,又以专著的形式来展现,第一次从修辞和词汇相结合的角度正式提出专书修辞同义词的问题,第一次描述《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基本面貌并穷尽性地提供全部材料,这种开创之功是值得肯定的。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深入讨论某些问题就会方便得多。”李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两个“第一次”和“开创之功”,这实际上指出了《〈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理论创新

通常所说的同义词,指词汇同义词,是就储存状态而言的,它们可以不同篇。而修辞同义词,则是就一组词使用状态而言的,它们必须同篇。这就要弄清楚具体语境中的一组修辞同义词究竟是在“同”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还是在“异”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

“修辞同义词”即在言语作品中,通过修辞手段而形成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是一组词在意义上本来不同,但又有一定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并起到一定修辞作用的词,同时还指词汇同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三句话:即识其义同,证其义同,辨其义异。

所谓识其义同,是指对修辞同义词的判定,即指如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修辞同义词。所谓证其义同,是指修辞同义词的确定,不能靠主观臆断,必须有语言材料来证明。所谓辨其义异,是指同义词、修辞同义词相同义项在表达上的修辞特点和不同义项的区分。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语境和探求本源。如《诗经·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第一、先判定其为修辞同义词

此诗主旨,后人认为是一首赠衣诗。诗三章,三章叠咏。三章先言缁衣的“宜”、“好”、“席”,继而又言缁衣敝了(破了)的“为”、“造”、“作”,三章诗意义完全相同,证明“宜、好、席”与“为、造、作”是两组修辞同义词,分别在“适合”和“做”的义项上意义相同。

第二、而后证明其为修辞同义词

这是两组修辞同义词,我们先证明第一组。

宜、好、席,叠咏同义,均为“适合”之义。宜,适合。朱熹《诗集传》:“宜,称。”闻一多《风诗类钞》:“宜,称也,谓称身。”《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好,此指适合。朱熹《诗集传》:“好,犹宜也。”席,适合。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席,疑是‘度的借字。度、席都从庶省声。度,尺寸适合。”据此可证,宜、好、席,为一组修辞同义词。

我们再证明第二组“为、造、作”。

为、造、作,叠咏同义,同为“做”之义。《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为,做。程俊英、蒋见元《诗经》:“为,制作。”《周南·葛覃》:“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造,做。《郑笺》:“造,为也。”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作,同“做”。《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郑笺》:“作,为。”《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据此可证,为、造、作,为一组修辞同义词。

第三、最后辨释其相同义项与不同义项

先看第一组“宜、好、席”

宜、好、席,均为“适合”之义,但本义不同。宜,合适,适宜。《说文·宀部》:“宜,所安也。”《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好,本义为美好、漂亮。《说文·女部》:“好,美也。”《乐府诗集·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席,本义为席子,廗,为“席”的古字,廗、席為异体字。《说文·巾部》:“席,籍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再看第二组“为、造、作”

为、造、作,同为“做”之义,但词义稍有区别。三词均为多义词,当为一组词汇同义词。关于“造”和“作”这组同义词,王凤阳在《古辞辨》中作了辨释,指出:“‘作和‘造在从无到有的意义上很相近,不同的是‘造多用于器用,而‘作则多用于精神产品。”为,即做。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 、 ,“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会意字,像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为,即做义,时贤多有论证,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

这样,就完成了整个一组修辞同义词的研究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并不多见。

(二)具体探究的创新

作者从《诗经》行文特点、语例特色上将《诗经》修辞同义词分为叠咏修辞同义词、对出修辞同义词和连文修辞同义词三大类。

1.叠咏修辞同义词

叠咏修辞同义词这个提法,是根据向熹先生把《诗经》中重章叠句体诗称为叠咏体诗而命名的。叠咏体诗是从《诗经》的章法上概括出来的。它多用同语反复,其中一二词语有所变异,这一二词语一般构成了修辞同义词。作者初步统计,叠咏修辞同义词在《诗经》中有260多组。如,《鄘风·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诗三章,三章叠咏,当为完全叠咏体,构成四组修辞同义词。一组“旄、旟、旌”均指旗帜。二组“郊、都、城”是一组语境临时同义词。三组“纰、组、祝”,“纰、组”为语境词汇同义词,与“祝”构成一组语境临时同义词。作者引证古籍,充分论证,言之成理。

2.对出修辞同义词

对出修辞同义词的这个提法主要是从华锋先生的《〈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华锋《〈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一文受到了启发而提出的。华文讲了两种对出近义词,即同一句诗中对出近义词和上下两句诗中对出近义词。我们认为同句对出近义词和对句对出近义词均属于对出修辞同义词,我们称之为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和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对出修辞同义词,即同篇几句诗,文字基本相同、结构相同、语意相近,但又不属于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和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这两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这样对出修辞同义词可分三个小类,即1.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2.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3.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如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小雅·正月》。

《小雅·正月》全诗十三章,八章章八句,五章章六句。第一章中的第六句“忧心京京”,第二章中的第七句“忧心愈愈”,第三章中的第一句“忧心惸惸”,第十一章中的第五句“忧心惨惨”,第十二章中的第六句“忧心慇慇”,五句诗结构相同。作者引证古籍论证了五句中的“京京”、“愈愈”、“惸惸”、“惨惨”、“慇慇”当是一组同义词,均为“忧心貌”。它们既非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也非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而是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这就是所说的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

3.连文修辞同义词

《诗经》连文句中的同义词,称为连文修辞同义词。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连用,应属于语境词汇同义词。作者同样论述有力。

二、《〈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实践创新

作者在自己探讨的专书的修辞同义词理论的框架下,进行了《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实践探索,探讨《诗经》修辞同义词400多组,这比以往研究《诗经》同义词的论、著多出很多,属于穷尽性的探讨。每组修辞同义词又分为构组和辨释两部分,在构组中,先列文本内容,而后认定其中的修辞同义词并确定其相同义项,紧接着就是证明。在辨释中,辨释修辞同义词相同义项在表达上的修辞特点和不同义项的区分,为何同,为何异。如《周南·关雎》“流、采、芼”,三词在“摘取”的意义上构成一组修辞同义词。

【构组】

《周南·关雎》五章,二、四、五章叠咏。二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五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流、采、芼,叠咏同义,同为“摘取”之义。“流”,本指水流急速涌出,这里为摘取之义。《毛传》:“流,求也”。《尔雅·释诂》:“流,择也”。余冠英《诗经选译》:“流,通‘摎,就是求或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杨合鸣《〈诗经〉疑难词语辨析》:“《诗经》多为重章叠唱,往往将同一个意思分成几章反复歌咏,因此‘流之当与‘采之、‘芼之义同,而决非‘别之之义。”采,采摘。《说文·木部》:“采,捋取也。”《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芼,用手指采摘。《毛传》:“芼,择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曰:‘芼,搴也,取也。《齐》说曰:‘芼,草覆蔓。”

【辨释】

流、采、芼,同为“摘取”之义,但语义稍有区别。采、芼,为词汇同义词,与“流”构成一组修辞同义词。“流”,本义指水流动。李白《望天门山》:“天門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此篇中,流,通“摎”,捋取。陈奂《诗毛氏传疏》:“流本不训求,而训诂云尔者,流读与求同。其字作流,其义为求,此古人假借之法也。凡依声托训者例此。”“采”,摘取。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芼”,择取。芼,本义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后引申为采摘。流、采、芼,三词同义而语义微别,先“捋”后“摘”而后“择”,其动作由快而渐慢,由获取而择取。诗中再三而现的荇菜,像征着爱情可以触摸的美丽。

这样就完成了一组修辞同义词的探讨,全书这样的探讨有400多组。

总之,《〈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是一部创新的学术著作。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