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思考
2017-04-10王安琪
王安琪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了其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手段。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60-03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对外汉语教学分为语言技能教学与文化教学两部分。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教学相比,文化课的开设不够规范与成熟。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成熟、规范化不足等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开设的不成熟、不规范首先体现在教师授课方面:“各个学校开设的情况差别较大,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开设,而不同的教师之间缺乏交流。”[1]这种授课的不规范性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不规范也体现在教材编写方面缺乏共时性、创新性。在内容上,编写者致力于向学生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主流文学史教材的“常识性内容”,这种教学理念,难以反映中国近年来思想领域的剧烈变化,甚至可能会造成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跨文化理解上的“错位”。笔者认为把汉语做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生来说,通过文学课的学习,能更多地领略中国文学语言之美、更多了解新时代、新思潮更为重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教材方面的不足之处还表现在选录作品缺乏针对性等方面。虽然近年来,学界纷纷努力为留学生专门编写文学教材,但是目前对外汉语学生的文学教材,仍在基于中文系相关教材模式在选录作品而实际针对性不足。如孙冰、徐巍主编的对外汉语(经贸方向)系列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典导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所选取的作品基本为鲁迅、沈从文、老舍、王安忆等现当代经典·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虽然经典,但是没有将对外汉语学生的特殊性区别开来,而且创作年代都相对久远。
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不足,绕不开探寻其困境产生的原因。文学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众人群少、课程开设需求小、对学生语言水平要求高、与语言课相比“实用性”不大等。“20世纪90年代初的《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对1178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生活层次的需要最高,其次是工作层次的内容,而了解文化、文学作品的需求则居于末位。”[2]虽然这个报告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但是文学课在对外汉语界的情况仍没有太大改观。
此外,与更具实用性的语言技能课相比,以文学课为代表的文化课一直没有被学界过多重视。以语言技能教学为本位的学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语言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而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帮助不大。而且文学作品具有复杂的语言与修辞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集合形态,脱离了当时的时代与情境,词汇的利用率不高。
笔者认为,文学课在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对其语言“地道性”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从这方面来看,为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更好地达到上述的结果与目的,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教师授课的水平以及教材、文学作品的合理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困境中的几种策略
要想解决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在对外汉语中面临的问题,首先要清楚它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有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论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技能训练课也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但它侧重的是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以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为核心的相关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只是附带的教学任务,并不是主要任务。”[3]笔者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知识,培养其中国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在這个教学目标下附带提高学生的汉语言使用能力。只有文学课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与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专业课性质的课程设置,而不是语言技能课的高级阶段。和我国高校中文系的文学课教学一样,对外汉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设置中,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家作品三个方面都要涉及,但是针对汉语非母语的外国学生,又要与母语学生区别对待。文学理论、文学史和作家作品要贯穿其中,但是侧重点不同:以文学作品解读为重点,以文学史、文学理论的介绍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在作家作品介绍中讲述文学史,把握文学史基本轮廓,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即可,不设语言及文化障碍;在作品的写作技巧分析中介绍文学理论,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而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掌握文学理论的运用。
其次,在教材选择方面,留学生的文学教材也要与中文系的母语学生区别开来。“文化类教材要坚持基础性、共识性、实用性,要能反映本学科的学术水平,要求将学术品位和内容的基础性、语言的通俗性结合起来。”[4]编者应选择一些既有代表性、故事性又强、语言通俗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题材和体裁丰富的教材,既要有经典原文,更要有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要既要有小说、散文也要有诗歌,教材也应随着时代发展实时更新。
由此看来,由于对外汉语界文学类教材的数目之少,且不规范、不成熟,在授课内容上,需要教师以对外汉语文学课教材为基础,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文学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实际需求拟定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一些要选择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性强的作品。语言简单明了是非母语学生正常交际的基础,如果文学的语言生动、鲜活学生自然感兴趣也容易接受。
其次,要选能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选择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改进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读。比如毕飞宇的《推拿》、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等。学生通过此类作品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语言知识,也了解了当下中国的真实情况。另外,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中,由于和留学生一样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严歌苓《吴川是个黄女孩》以及擅写“留学生文学”的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的“点对点”教学转变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表演法”、“改写法”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用到教学中。教师在讲课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多彩。比如讲到余华的小说《活着》时,可以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做成视频,以片段的形式穿插到课程中,让学生在两种艺术形式与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的内容及其艺术与文化内涵。
其次,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冲突”教学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语言通俗化、社会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立体,适合作对外汉语读物。特别是女主人公白流苏的性格特点,适合教师利用“冲突”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与其本国文学史上有相似冲突的人物形象对比,比较目的语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而采取更体现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综合考核方式。一百分的总成绩由多项组成,各自不同比例。期末考试占50%、课程论文占20%,课堂讨论、课程笔记、出勤纪律共占30%。期末考试不设填空、选择等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把笔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学生已学作品的选段,让学生根据引导题分析作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第二部分找一篇学生从未学过的散文,通过引导题让学生撰写评论,考察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或者文学表现手法的理解。评定标准为学生语言是否得体、是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文章有无新意、深意等。这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真正达到了教考合一。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课的重点,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国、学习漢语的一扇窗户。虽然其发展面临着课程不够规范,学界重视程度不够等阻碍,但是只要教学者齐心协力寻找出路,定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学科内外相融合,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与文化领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
参考文献:
〔1〕吴成年.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规范化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
〔2〕张文联.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3〕吴成年.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4〕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一册(上)·序[Z].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5〕黄淑琴.影响大学生翻译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6(0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