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52例

2017-04-10梁雪玲胡瑞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肩痛肩关节上肢

李 丽,许 静,李 蕾,李 清,梁雪玲,胡瑞峰,韦 玲

·经验交流·

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52例

李 丽,许 静,李 蕾,李 清,梁雪玲,胡瑞峰,韦 玲

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针药组采用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肩痛疼痛、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针药组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肩痛疼痛、肩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外敷结合针刺可有效治疗中风后肩痛。

中风;卒中;肩痛;痹证;中药外敷;针刺

中风病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致残、第三致死的疾病之一,肩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最早发生在中风2周以后,多于中风后2个月~3个月出现,病人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麻木感、烧灼样痛等,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严重影响其患肢运动功能和全面康复进程[1-2]。目前,治疗中风后肩痛西医主要采用药物,如:类固醇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辅以康复训练热敷等治疗,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且副作用较大,病人难以长期服用,耐受性差,依从性差[3]。中医中药和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肩痛具有一定的优势[4]。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疾病诊断: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证据;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个月~3个月内。分期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5]。Ⅱ期(营养障碍期):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肌群萎缩明显,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日益加重,有时发生萎缩样掌筋膜肥厚。Ⅲ期(萎缩期):手部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关节完全挛缩,X线显示广泛的骨质疏松。

1.2 一般资料 中风后肩痛病人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康复科、脑病科、针灸科共52例。采用随机化分配,依次装入随机信封分配治疗,并作登记。在分组时保证各组病人年龄、病程等均衡性。针药组和对照组各26例,年龄35岁~83岁,平均57.23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仅针刺) 针刺取穴,主穴:患侧肩髃、肩髎、肩前;配穴:阿是穴、臂臑、曲池、外关;针具选择:选用汉医针灸针,规格:0.35 mm×50 mm、0.35 mm×40 mm,均为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操作方法:病人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选取以上穴位定位后,75%酒精棉签消毒,治疗者双手消毒后进行针灸操作,主穴均用0.35 mm×50 mm直刺,其余穴位均用0.35 mm×40 mm直刺,均顺时针捻转约10 s~20 s行滞针手法,以局部自觉酸、麻、胀、痛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日。疗程: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针药组(中药外敷结合针刺) 中药外敷药物组成:青风藤30 g,海风藤30 g,红花30 g,羌活30 g,独活30 g,川芎30 g,威灵仙30 g,制草乌30 g,制川乌30 g,白芷20 g,当归20 g,细辛20 g。中药制备工艺:按照上述原料配方中各组分之规定量将其粉碎成300 μm~320 μm微粉,备用,常规取医用凡士林适量将其调匀成稀糊状,现用现调。

操作方法:针刺操作同上述操作,在针刺结束后嘱病人休息30 min~60 min,75%酒精予以患肢肩关节局部涂擦消毒,将调匀的药膏涂抹于患侧肩关节疼痛处,选择肩关节局部,大小范围以肩髃穴为中心,直径约20 cm~25 cm呈椭圆型均匀涂抹,涂抹厚度约0.5 cm,随后予以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垂直肩关节局部,距离肩关节约60 cm,以病人自觉温热感为宜,避免烫伤,每次照射30 min,于肩关节局部使用无菌纱布蘸取适量温生理盐水进行局部清洗。每日1次,每周6次。疗程: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法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ADL评价表(Barthel指数法);肩痛疼痛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

2 结 果

2.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肩痛疼痛比较 两组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肩痛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肩痛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肩痛疼痛评价比较(±s) 分

2.2 两组病人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针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s) 分

3 讨 论

3.1 中医学对中风后肩痛认识 中医认为,中风后肩痛属“痹证”范畴。中风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脉络痹阻[6]。本病起病急,症变多端,病情较轻、无神志障碍者属中经络,有学者认为中风病多因肝风夹痰,横窜经络,瘀血内生,痹阻血脉,机体失养所致,经络受阻,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肢体疼痛肿胀,气血阻滞不行,肌肉失于濡养而见肌肉萎缩[7]。《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发为偏枯”。“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养,故肝阳偏亢。内风寸起,冶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治疗上当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主[8]。有学者认识本病发生,乃由偏侧阳气亏虚,推动无力而致血行无力,血行涩滞则成瘀[9]。津液外溢而致肿,阳气失于温煦,则患侧肢体发凉,甚则麻木。气血运行不畅,精微不行,荣气不达,故肢体萎软或拘挛。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患侧肢体疼痛不适。故其根本在于偏侧阳气亏虚,致经脉不畅,络脉不通,血停成瘀,津溢致肿,水瘀互结而为病。治当益气温阳助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根。方可行其血、消其肿而复其用。

3.2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肩痛 注重良肢位摆放,正确的体位摆放与肩关节早期活动,卒中病人发病后肌张力低下,正确的体位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腕与手肿胀及防止肩痛有重要临床意义。重视肩部吊带作用。卒中后早期病人站立或转移时保护迟缓性偏瘫上肢,但若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促进屈肌协同模式,引起软组织挛缩,对肢体对称性、平衡和本体关节有一定负面影响[10]。药物治疗以西药为主;手术治疗中,交感神经阻滞或交感神经切除是治疗肩手综合征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直接阻断自主神经系统介导的异常反射[11],还可考虑交感神经切除术(药物性切除和手术切除)。

3.3 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 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是治疗中风后肩痛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据本临床试验得出,针药组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肩痛疼痛评价、肩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临床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易于为病人接受。针刺选取臂臑穴,因其通经活络、理气消痰、清热明目,此穴为手阳明络之会,其通经活络之作用甚强,并为手足太阳、阳维脉之会,故可治疗循经病症颈项拘急、肩臂疼痛;选取曲池穴,因其功能为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主治上肢瘫、麻、痛;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选取外关穴,因其可疏风解表、通经活络,主治肢软、手颤。古医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针灸大成》曰: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12]。

本试验所用中药选取青风藤、海风藤可祛风湿、通经络;红花、川芎、当归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羌活、独活、威灵仙、制草乌、制川乌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白芷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等。有研究肯定多种中药制剂的镇痛抗炎作用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13];药物在热能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俞穴等直接吸收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活血通络、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体自身调节功能。通过对肩痛部位的中药外敷,可治疗相应脏器疾病,从而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防御疾病[14]。

[1] 石敦康,唐小山.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33-35.

[2] 张忠霞,张岩,于天英,等.针刺肩痛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杂志,2012,52(27):82-83.

[3] 张丽红.中风后肩痛症及康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0-11.

[4] Tyson SF,Chissin C.The mediate effect of handling technique on range of movement in the hemiplegic shoulder[J].Clin Rehabi,2002,16(2):137-140.

[5] 彭慧渊,王寅,王本国,等.中风后肩痛中医诊疗方案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687-689.

[6] 朱玉连,吴毅,胡永善,等.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7(25):3506-3508.

[7] 张慧敏,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2011,31(6):487-492.

[8] 朱明跃,徐俊峰,杨丽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发病机制分析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5-747.

[9] 傅东云.护理干预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82-84.

[10] 戴淑青,郑燕,贺新泽.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93-995.

[11] 陈健云,张国庆,周湘明,等.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2):267-268.

[12] 东梅.频谱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后肩痛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66-467.

[13] 聂文彬,刘志顺,赵宏.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25-28.

[14] 刘悦,孙红.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观察[C].国际特种针法疗法演示暨学术研讨会,2013.

(本文编辑薛妮)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No.2015088)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太原 030006)

韦玲,E-mail:20562262@qq.com

R743 R255.2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5.037

1672-1349(2017)05-0630-03

2016-04-21)

引用信息:李丽,许静,李蕾,等.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52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5):630-632.

猜你喜欢

肩痛肩关节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观察脏腑经络辨证针灸干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临床肩痛病的情况调查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外科新进展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