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2017-04-10臧灿松
臧灿松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学习,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在预习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预习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不单单是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文,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主动学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查阅字典掌握生字,为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究打好基础。在预习时,为了确保学生的预习有实效,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提出问题,利用预习导案的方式呈现问题,让学生认真分析导案中的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引导下的预习环节,能让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让他们掌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并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在有效预習的前提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有的放矢,深入思考,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促进语文思维的有效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拓宽思维面,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内容。例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萧伯纳是一位大作家,他为什么还要拜小老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认真分析得出了答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多媒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方式,把多媒体引进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和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思考,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并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在教学《荷花》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主动进入到课文的阅读环节。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下说一说荷花的形状、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地表达出来。
四、利用认知矛盾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的知识有限,在探究新知识时,容易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产生冲突,激发认知矛盾。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认知矛盾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跃起来,主动提出问题,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有效解决认知矛盾,完成问题的解答。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内容,通过独立思考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通过提问,使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启发。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使教师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高效进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问题情境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重点知识,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分析课文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问题情境下,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积极探究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