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切莫任性
2017-04-10彭伟锋
彭伟锋
2016年10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家住重庆的程女士因偶尔偷了个懒,没有批改孩子的作业,更没有圈出错题并进行修改,只是在试卷上签了“已完成”,结果收到了学校教师严厉批评的短信。无独有偶,2016年10月1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南京某学校的学生家长反映,该校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要轮流替代教师监考,早自习和晚自习家长也需要值班,早自习期间家长需在教室收作业,晚自习期间家长则需要看两个小时班。
面对媒体和家长的质疑,无论是“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还是“要求家长监考、跟自习”,涉事学校和教师均打出了“家校互动,共同教育”的挡箭牌。在“家校互动,共同教育”成为潮流和共识的当今社会,这似乎让人无话可说。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所谓的“家校互动”,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背离了共同教育的初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过程犹如雕塑的过程,需要许多力量的参与: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他们有精神财富、智慧、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有智力、审美和创造等方面的需要,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第三是对每个人产生强大教育影响的集体;第四是每个学生,即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五是受教育者在智力、美感、道德等珍宝世界中的精神生活——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料想到的雕塑家(如学生在街上结交的少年,来做客一周而使儿童一生都酷爱无线电工程的亲属或熟人等)。家校互动正是为了将雕塑家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始终像交响乐队一样行动,形成教育的合力。在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当中,学校和教师无疑是乐队的领队和指挥,协调着雕塑家们的行动,使得他们相互配合,正常发挥作用。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家校互动也就成了共同教育的核心影响力。
应该如何通过家校互动来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呢?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做雕塑巧匠合唱团的明智的指挥,并不是要你周密地分配任务和责任,说:这是家庭负责,这是学校负责……创造一个人不是按各部分进行的:有人雕耳朵,有人雕前额,有人雕鼻子,如此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复杂而困难的事业中是没有的。”可见,家校互动事实上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艺术,而绝非简单的任务分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监考”“跟自习”,这就用机械的分配任务和责任代替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配合,将家校互动简单化了。家校互动的目的就是共同教育,就是学校、教师、家长多方的协同配合,而不是条块分割的教育任务分配。这样的“家校互动”已经偏离了共同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首先,家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互动与沟通,应该是学校、教师、家长对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共同凝练;其次,家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互动与交流,通过互动,使得每个参与教育的主体都能察觉到、了解到、认识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从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策略。
“家校互动”造成了家校之间的冲突
不少家长表示,学生作业要求家长“签字”这一规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的学校基本都不设晚自习,学生部分作业需要在家里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的督促,“签字”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家校互动”,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然而,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监考”“跟自习”等,则有些借“家校互动”之名,行“懒惰教育”之实的嫌疑。教師不只是负责在课堂上进行课程的教学、知识的讲授,“批改作业”“监考”“跟自习”等教学环节是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将教育延伸至课堂之外的,因而“批改作业”“监考”“跟自习”也应是教师的常规工作。这样的“家校互动”就只会成为学校和教师不作为、懒作为的借口,这也是家长所极力反对的。倘若学校、教师一意孤行,家长就会抵抗学校、教师的行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协同合作就难以为继,家校互动也就无从谈起。
“家校互动”弱化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试卷,不仅将家校互动简单化,而且还会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第一,家长的成长背景、专业技能各不相同,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这必然会使得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无法正确地批改作业、试卷,学生也无法通过批改后的作业、试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有甚者,若家长以应付任务的态度进行作业、试卷的批改,不管对错,统统判对,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同时这还可能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让学生形成应付差事、弄虚作假的态度。
第二,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人才,对学生作业、试卷的批改只能是在表面上对答题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批改,无法深入地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概念联系、思维方式、知识迁移等进行批改。解题思路、概念联系、思维方式、知识迁移等的批改,必须要由具有深厚学科背景和丰富教学知识的科任教师进行,若由学历背景、专业技能各不相同的家长进行批改,就必然会将对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的考查浅化为对作业、试卷的卷面答案的考查,从而导致学生对卷面答案的绝对追求和浅层思维的形成。
第三,作业、试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向教师提供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以便教师在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下一轮的教育教学作出适当调整。缺乏科学性的随意批改,只追求卷面答案的浅层批改,都无法向教师提供科学、具体的教学信息,教师也就无法对下一轮的教育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就会无法衔接,连续的课程内容必将被割裂,结构的知识体系也将被瓦解。
第四,“批改作业、试卷” “上自习课”“监考”并不是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在自习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自习方式方法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还能适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答疑点拨,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考试纪律的强调和监督,能够促进学生纪律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家校互动”重蹈了应试教育的覆辙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使得家长的择校意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城区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几乎是“人满为患”,甚至出现罕见的大班额现象——一个教学班有70多名学生。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授课班级数一般都是:语文、数学、外语人均2个班级,物理、化学人均3~4个班级,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人均6~7个班级。面对着如此之多的学生,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显然是困难重重。再加上各种教育评比“一浪更比一浪高”,家长、社会、学校都盯着成绩,教师所要承受的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共同的目标——成绩,教师让家长帮忙分担点工作——“批改作业、试卷”“监考”“上自习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教育的评价体制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就终究是空谈。素质教育实施起来虽说是千头万绪、异常复杂,但评价机制始终发挥着导向作用,是真正的指挥棒。评价机制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应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改变对老师的评价机制,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机制。而在这所有的评价机制当中,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关键的。如果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没有改变,高考没有改变,那么其他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我国时下的教育现状正是这一状况:其他教育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评价机制方面却鲜有起色。因此,为了学生能在高考中,在各类选拔中胜出,家长盯着成绩,社会盯着成绩,学校也就不得不盯着成绩,“家校互动”也就自然而然了。唯成绩论,拿成绩说事,这不正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吗?正如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所指出的:“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将所谓的“家校互动”变为真正的家校互动,让学校、教师、家长多方力量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作用,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集思广益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