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17-04-10容宏新
容宏新
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城市与农村教学质量的差距问题、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的差距问题,也就是城乡和校际“双差距”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尤其是城乡教学质量差异问题,不但没有缩小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迹象。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拦路虎”,一直是改革的难题,原因何在?如何提高?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思考和探索。
研究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它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不能仅从单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剖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实和户籍管制的松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居住,再加上全国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后,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伴随着农村学校本土学生人数也大量减少,造成大量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的局面,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撤并学校现象。在这次中国人口大迁徙的城市化浪潮影响下,造成大量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也向城市迁移,留在农村學校的学生主要以收入相对不高的农家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有的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了大多数,不少学校甚至变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然而,当我们都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却未意识到教育形势的急剧变化,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开始下降,教育教学问题逐渐显露。2002年,虽然吹来了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仍然未能意识到教育形势的变化,管理思维守旧,教学改革迟缓,有的学校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教的是旧方法,实是“穿新鞋走老路”。因学生和教师的流失,有的学校甚至放松了教学管理,以致教学质量逐年下降。2009年,在实施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和农村教师补贴新的国家政策后,本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次大好时机,但一些农村学校制订方案不当,过分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鼓励,实施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后,收入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却降低了,农村教师一直传承的“热爱农村、热爱教育”的精神正逐渐丢失,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情况越来越严重。只有农村教育也跟上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反思农村教育,调整教学管理,振兴农村教育,大力推行均衡教育已刻不容缓。笔者曾先后在农村学校、城区学校和郊区学校任教过,且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参与课程改革多年,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状况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见解和对策。
一、 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首要是教师精神的重建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差距不大,而现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教师的意见是,学生生源质量差是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教学的问题。而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有没有用心教,它不是指教师会不会教,而是指教师有没有花心思去教,这就关系到当前教师的育人思想。上文所述,受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年青或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减少。因为收入比不上城市,工作积极降低了,学校又放松了管理,农村教师以往那种艰苦奋斗、热爱农村和热爱教育的精神在动摇、甚至消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首要是教师精神的重建,这是关键的切入点。
(一) 立德树人,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和考核
育人之道,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国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几乎是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先要“立德”。《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少教师没有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相对农村教育而言,“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要求广大农村教师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热爱农村学生,为教好每一位农民子弟尽心尽力,为农村教育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各级学校要大力开展师德培训和考核,要把师德培训和考核作为中心任务,引领教师立德树人,弘扬优良师德、师风。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的政策文件,如《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坚持宣传国内外和校内外优秀教师的典范事迹,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宣扬校内优秀教师的先进育人事例和做法,树立榜样,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二)更新理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有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任何教育的落后,从根本上说,都不仅仅是技术与物质条件的落后,而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是不可能有优质的教学质量。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理念落后。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是未能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髓。例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就要组织教师多学习有关如何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先进经验。其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单一。虽然课程改革多年,但不少的农村教师仍然采取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而且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思想引领行动,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无法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结合优秀教学案例分析,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二、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根基是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确保质量,必须是制度先行。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据了解,办学规模越大的学校,规章制度就越规范完善,办学规模越小的学校,规章制度就越缺失。导致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一些农村学校的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基础。那么,农村薄弱学校要制定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笔者建议,除了要完善日常必要的教学常规制度,如《教师备课要求》《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学生上课要求》等,还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面向教师的管理制度有《教师课堂教学准则》《教师教学设计指引》《教师批改作业指引》等,面向学生的管理制度有《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学生作业基本规范》《学生课外阅读指引》等,面向家长的管理制度有《家庭作业指导建议》《节假日家庭教育指引》等,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校师资水平和家长素质灵活制定,引导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严格遵守,家长积极配合,并持之以恒,形成常态化管理,逐渐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
(二)制定全方位的学生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农村学校,在学生奖励制度上,存在“表扬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多”的现象。一般是奖励学习成绩优秀或进步的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等,这样的奖励,项目少、人数少,只是激励少数学生,不利于全面激励学生。笔者认为,在每一学期,除了适当增加奖励优秀学生的项目和人数,应该制定“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机制”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它包括校内、校外、在家和在社会四个空间维度,既有物质奖励又有精神激励,既有短期奖励也有长期奖励。例如,属于过程性激励措施有每学月表扬一批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期中后进行半学期小结和奖励,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表彰的项目可以有不同类别,如设立学习之星、勤学之星、进步之星、学科小状元等荣誉奖励;属于终结性激励措施有每节课、每天和每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在校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这些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措施,目的在于激发兴趣,激扬斗志,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三、 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核心是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力量是教师,教师管理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做好。
(一)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觉得教师越来越难管理。有的教师工作态度差,不听指挥;有的教师年龄大,无上进心,等退休,工作应付了事……教师管理存在“难管理、不能管、不敢管”的难题。如何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冲破管理瓶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是教师管理的新课题。学校管理者可以在原有教师每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性工资体系基础上,尝试探索教师管理荣誉机制,建立“第二工资”体系。
1. 评选优秀教师,给先进教师颁发“精神工资”
从荣誉层面上,对员工绩效的认可,给先进教师颁发“精神工资”,是给予员工最好的精神激励。每学年,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绩,给优秀教师颁发更多荣誉奖项,如评选优秀教师、师德先進标兵、突出贡献教师等,让优秀教师获得领导的嘉奖、同事的认同和称赞,既树立先进典型,又营造集体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是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2. 建立教师立功嘉奖机制,制定《教师立功奖励办法》,给立功教师颁发“时间工资”
为鼓励教师多作贡献,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教师立功奖励办法》,表彰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并实施奖励。奖励的项目分为记功和奖励“时间工资”。记功,即记一、二、三等功;奖励“时间工资”即奖励教师自主休息时间。所奖励的“时间工资”由教师自行调整好课程和值日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自定休息时间,报学校批准后可以休假。教师立功奖励的范畴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参与教育科研、辅导学生参加竞赛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时,按贡献大小,酌情记功和颁发立功证书,并奖励“时间工资”。这项措施实施后,教师会感觉得到学校的“时间”奖励更为“实惠”,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更加积极参与工作。
3. 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给优秀教师颁发“知识工资”
对于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且成绩优秀的教师,学校优先给予进修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为这些教师增添“知识财富”,包括派出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学习等,在经费上和时间上均给予支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改变教师管理思路,探究“第二通道”,建立教师的“第二工资”体系,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执行力。
(二)建立“课堂问诊”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差,实质就是教学“患病了”。教学“患病”了,就要进行“课堂问诊”。课堂问诊,就是要深入课堂,帮助教师找出其教学病症所在,寻找治病良方。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应该多到一线教师的课堂里听课,帮助一线教师找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课堂问诊式的听课可采取如下方式。
1. 多次听课。对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要经常听他们的课,甚至需要连续跟踪一段时间或连续听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课,并及时、详细地进行评课,“手把手”地指导其教学,逐步提升其教学能力。
2. 同课多讲。听课者提出整改意见后,授课者修正教学设计,再到其他班“借班”授课,如此三次,同一项教学内容,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反复再授课,直到授出最好水平为止,这是提升教学能力有效的方法。
3. 同课异构。这是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教研方法。即是同一课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再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听课、评课。通过集体研讨,对比优缺点,探讨最佳教学设计,这也是研磨教材、提升教学能力的较好方法。
(三)坚持校本教研制度,提升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更要加强集体教研。通过集体教研,集合优秀点子,取长补短,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团队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思考力。在集体备课方面,要建立“二次备课制度”,即每个年级的教案,上课前,最好由教研小组分好备课任务,每两人负责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然后在教研组中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统一教案后才上课,上完课后再集中进行课后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四、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主阵地是改革课堂教学
通过校本培训,重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时,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要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唯有进行彻底的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抓好基础过关。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教学管理工程。当前农村的学生生源现状,想短时间内就缩小与城市学校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村学生“理解能力差和学习习惯差”的生源特点,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定为夯实基础,层级把关。因为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比较慢,巩固知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更加要精心,更加要讲究灵活性。以使用教材为例,现行各个版本的教材,均是面向全国学生编印,对于城市优质学校,学生会觉得难度过低,但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就显得过高。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先集中精力引導学生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适当地去难舍繁,书本过难、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暂时放下不讲授,等待学生基础过关时再讲授。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都扎扎实实过关,每个年级的任课教师都把好关,教学质量才会逐年提升。
培养学习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而授之渔。”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曾进行了多年研究和实践。可分三个学段进行规划:一、二年级吸引兴趣,启蒙习惯;三、四年级夯实基础,自觉学习;五、六年级稳中提升,自主学习。由一年级到六年级,采取“由松到紧、由扶到放、由基础到提高”的方略,以“夯实基础,培养好习惯”为中心任务,做好短期和长期的培养计划。以一年级学生为例,一些学校仍然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旧思想 ,刚开学就严要求、高标准地“规范化”管理,甚至开学第一天就布置大量作业,结果刚开学就“吓”怕了学生,“吓”得学生怕上学,见到老师就害怕。这是教师的错误行为导致教育的反效果。笔者建议在一年级新生开学时可以实施 “三喜欢”教学计划,即采取“少作业、多活动,多表扬、少批评,不考试、多激励”的策略,从学生上学第一天起,就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课、发言、记录方式等。上课就是以吸引兴趣、启蒙学习为主目的的,只要能吸引学生喜欢上学、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就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