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一堂有“人”的历史课

2017-04-10沈洁瑾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课初中研究

沈洁瑾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上好历史课?围绕这个问题,笔者不断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78

一、现象描述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初中历史课教学,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以下现象:

现象一:预备铃响了,按时进教室的学生为数不多,即使大部分学生进了教室,整个教室仍是乱哄哄地吵鬧,没有在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做好上历史课的有关准备,比如准备好课本和其他学习用具,静心等待上课。

现象二:授课中,教师面对学生时,课堂还安静,教师一回头去板书,学生便趁机打闹。

现象三:授课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有的不站起来回答,有的站起来后却胡乱回答,随即自行坐下。

现象四:授课中,教师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回答,不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叽叽喳喳。

现象五:授课中,表面上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讲,实际上有些学生心在不焉,思想开了小差。学生或偷偷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看窗外、或看其他的书籍、或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或打瞌睡。

现象六:授课中,虽然大家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思维并不活跃,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课后自己却找不出问题,作业一塌糊涂。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课堂情形,也有个别同学在笔者的历史课上采取了各式各样的不合作、不学习。为此,笔者很苦恼,这究竟是怎么了?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破除?在聆听吴江历史名教师唐琴老师的讲座后,笔者顿悟到——现在的历史教育,人缺席了!

二、问题诊断

有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人在思考,人就在!问题是现在的课堂,很多情况下是人在,而魂不在!

人是如何消失的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从历史课程设置来讲,古今中外,知识浩瀚,每周两节,九十分钟的历史课堂,怎能一一说来道明?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探究,学生热情高涨的积极参与,却抵不住考试、分数的无形枷锁,课程安排的时间就这么一些,成功地做了一个与历史拓展有关,却可能与历史中考没有太大关联的活动探究,就必定会落下教学进度,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外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复习。愿意这样做的学生有多少?愿意支持配合的家长有几个?历史中考满分50分,语、数、英各130分,孰轻孰重,大家都会算这笔账。

其次,从历史课堂教学来讲,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排斥了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

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又是获取知识的主体,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纪律性差、偏科现象的存在、历史考试的压力不大,这些因素无疑会给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显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对历史课堂的追求,我们必须思考、必须改变!历史课堂,“人”同样不能缺席!

三、教学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所在的地区提出了“六力课堂”,即: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魅力教师、活力学生、助力评价。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教史,更教人!要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的美好愿景,我们必须立足课堂,找到缺席的人,改变课堂,培养有思考的人!

基于这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思考与突破:

1. 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 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3. 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当我们重新把历史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回到孩子们身上,就能找到消失的“人”,就能改变历史课堂!多问问自己:是现在的学生没有思想还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机会?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思考的历史教师,上一堂有“人”的历史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215000)

猜你喜欢

历史课初中研究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几点看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