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可奈何的文学告别

2017-04-10牧徐徐

杂文选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反动文学创作诺贝尔文学奖

牧徐徐

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沈从文,依然沉浸在作家的梦中,计划着写多本书。但他没料到,新政权尚未建立,他的作品就被宣判了死刑,北大的激进大学生发起了对他的批判,说他是第三条路线的“反动文人”。

沈从文感到既委屈又惶恐,這个乡下人想不明白,为了改造社会,他的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军阀政治和国民党政权的批判,多年来,他情魂所系的一直是人民,怎么就成了反动文人?他精神几近崩溃。

后经郑振铎介绍,沈从文离开了北大,到了北京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沈从文虽知自己极端缺乏新社会、新生活的经验,他还是尝试着写出了一部“迎合时代”的小说——《炊事员》,并且七易其稿,可是辗转了数家杂志和出版社,均无一家刊登或出版。

1953年春,沈从文接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开明书店发来的一个公函:尊作早已过时,开明版纸型及全部库存作品均代为销毁。这彻底断了沈从文还想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此时的他刚踏入半百之年。

倍受打击的他只得开始另一种默默的跋涉,成了博物馆里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所幸的是,他对古物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领悟力,很快便有了一些成就。

1963年冬,周恩来总理要求博物馆编写一部中国古代服饰史,多病的沈从文接下这个任务,五个月后,等稿子交到出版社,沈从文也垮了,血压升到两百多,心脏隐隐作痛。

但书还是没能出来,因为“文革”来了。

1969年,六十七岁的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但他依然没放弃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并凭着记忆,将书中应该增加的图案一一写了出来,还对近二十个专题作了分类研究。并在因病获批回京后,将新增的内容填补了进去。

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在香港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面对各种赞誉,沈从文却显得很淡然。

之后的一天,沈从文在旧书摊上看到自己早年的小说,并买了回来,他说,“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我用了数十年,虽很用心,但活泼细致处却远不及旧作。”

他在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文学,沈从文曾用“跛者不忘履”来形容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想念——“这个人如果本来会走路,即或因故不良于行时,在梦中或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常常想起过去健步如飞的情形,且乐于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试图恢复他的本来。”只是他没能恢复本来,再也没能回到他的文学世界里。直到去世前,沈从文文学作品的价值,才像刚出土的文物一样,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他被多名世界文学专家提名为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我个人确信,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1月获得这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如是说。

然而,在这一年的5月,沈从文却永远地离开了。生前,沈从文写过很多自述,也许他是借此希望别人能懂他,可真正懂他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妻子张兆和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以前我不理解他。真正理解他,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时的现在……”

【原载《辽宁青年》】

插图 / 沈从文 / 佚 名

猜你喜欢

反动文学创作诺贝尔文学奖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是反动还是继承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