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力的张扬

2017-04-09孙保亮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二人转生命力

【摘要】传统的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流传下来许多经典的剧目,它们是二人转独特的喜剧精神的表现形式。本文以《西厢》这一经典剧目为切入点,研究二人转在故事的内容、故事的叙述及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阐释二人转所具有的独特的喜剧精神内涵,即追求生命欲望的满足。

【关键词】二人转;喜剧精神;生命力;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二人转不仅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而且是一种叙述的艺术——二人转也讲故事。二人转的故事多种多样,题材广泛,但流传不衰的主要是爱情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来源于大鼓莲花落及其他戏曲的经典曲目,但无论来源于哪里,这些故事都是经过二人转改造过了的故事,是二人转化了的故事。通过分析二人转对故事的改造,就可以把握其中流露出的喜剧精神。本文以《西厢》为切入点来探索东北二人转的喜剧精神内涵。

一、主脑的位移:由“白马解围”至“莺莺听琴”

二人转的《西厢》来源于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但两者的表现主题却又有很大不同。“主脑”,是作者为文本设置的主题,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认为:“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①可见,“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王实甫的心愿。余秋雨说:“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里显得十分大胆,很难实现的,但王实甫偏偏要实现给人们看。”②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已故前朝崔相国之女,而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是家境贫寒的赶考书生,两个人的爱情在崔夫人面前是不可能的。况且此前,崔莺莺就已经被许配给崔夫人的侄儿郑尚书的长子郑恒了。然而怎样才能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呢?于是王实甫设计了“白马解围”一幕,让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产生了现实可能性。纵观王实甫《西厢记》的整个故事结构,可以看出该剧在表现崔张爱情时,重在描写崔张爱情与种种障碍的斗争,表现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张生和崔莺莺)为爱情同封建礼教(崔夫人)的抗争。崔张与崔夫人是戏剧冲突矛盾的双方。

而二人转的《西厢》则不同,二人转对《西厢记》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使《西厢记》成为二人转的《西厢》。二人轉《西厢》大体可分为“张生游寺”“莺莺听琴”“红娘下书”“西厢观画”四段,在二人转各个版本的《西厢》中,“从‘一轮明月照西厢,到‘一路迎接状元郎这二十句的‘概论中,都根本找不到‘白马解围的影子。” ③在王实甫《西厢记》中被立为主脑的“白马解围”竟然被删掉了。而重头戏放在了“莺莺听琴”上面,而后来“张生游寺”甚至也被删掉不唱,直接从“莺莺听琴”开始,描写两个人的一见钟情。从“白马解围”到“莺莺听琴”的主脑位移,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大胆的改造。

二人转独特的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不像其他很多戏曲形式那样由多个角色来表演,所以在剧本中,只两个角色。《西厢》故事的改造是符合二人转的独特形式要求的,整个西厢故事,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崔张与崔夫人的抗争故事变为崔张二人自由的爱情故事。从这种情节改造和主脑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二人转的独特的喜剧精神,其核心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精神,这种生命力表现为青年男女大胆地追求爱情,追求潜意识的欲望满足。

二、主角的变换:从张君瑞到崔莺莺

从故事的叙述视角来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张生为视角的,是一种男性的视角,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也是以张生为主动来描述的。《西厢记》共分五本,分别为《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张君瑞害相思杂剧》《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君瑞庆团圆杂剧》。五本中除第二本是以崔莺莺为主语外,其余四本都以张生为主语。可以看出,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个传统男爱女的凤求凰的故事。从具体的人物描写来看,崔莺莺虽是爱情的女主角,但根本上与张生作为男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崔莺莺虽向往自由的爱情,但处处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如红娘帮张生把书信送给崔莺莺时,崔莺莺摆小姐的架子,骂红娘是“小贱人”,而当红娘要把书信交给崔夫人时,崔莺莺又将红娘拦住,给张生写回信,最后,还吓唬红娘要告诉夫人,放不下小姐的架子。崔莺莺身为大户人家的小姐,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婚姻、爱情上是不自由的,崔夫人先是将她许配给郑恒,后又被许给张生,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只能认命。虽然在与张生相会时“敢于失身”,却逃不出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而张生并没有海誓山盟,只是简单一句:“小生焉敢如此”。足见王实甫《西厢记》中,是男性的世界,张生为整个故事的主角,崔莺莺处于爱情的被动地位,是典型的凤求凰式的爱情故事。

而到了二人转《西厢》这里,崔莺莺和张生的地位发生了完全的转变,崔莺莺成为崔张爱情故事的主角,所有叙述都以崔莺莺为视角,变成了凰求凤式的爱情故事。从“莺莺听琴”开始,其余情节都以此展开,以此为主。崔莺莺一改《西厢记》中那个封建小姐,在给张君瑞回信的细节中,叫红娘为“大姑”,而且语气是“低言悄语”与红娘“商量”,要红娘为她送信。可见,崔莺莺脱胎换骨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而又待人宽厚、为了爱情敢做敢为的女性形象。

在二人转中取得人格独立的崔莺莺,在面对爱情时当然也是义无反顾的、处于主动位置的。“崔莺莺既反对崔母赖婚,又反对封建礼教的门当户对,既真诚地苦苦相恋,又肯招引张生跳过粉皮花墙,既有荼蘼相会,又肯以身相许。既然以身相许,就敢于大胆负起责任,追求自由人格、人性平等的敢做敢当的‘当即团圆,痛快淋漓地张扬人性。使得人物性格没有脸谱化、道德化的光环,反而倾注了个性丰满的真性情、真情趣的东西,这是民间审美眼光里的山野性格的崔莺莺。”④再加之二人转独特的丑绕旦转的舞蹈形式,崔莺莺作为旦角的中心位置得以凸显,而其美神与爱神的符号特征也得以彰显,成为潜意识欲望满足对象的象征。

从《西厢记》到《西厢》,二人转对元杂剧的改造,其实是对故事的解构与重构,二人转《西厢》的意义不是杂剧《西厢记》的意义,二人转的《西厢》对杂剧的《西厢记》从形式到意蕴的解构与重构,使西厢故事在二人转中获得了新的意蕴,是二人转“二人”原型式的集体无意识的改造。⑤二人转将男女青年为了爱情与封建道德抗争的故事改造为男女炽烈的爱情故事,将元杂剧多种人物集于二人转旦丑两个角色身上,通过二人转独特的“二人”结构的暗示,使传统的爱情故事显现出二人转化了的原型故事,显现出二人转喜剧精神的实质,即对男欢女爱的直率追求,对潜意识欲望满足的渴望,对生命力的张扬。

注释:

①李渔.闲情偶寄(沈勇译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②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页。

③田子馥.东北二人转的审美描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④田子馥.东北二人转的审美描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⑤杨朴.二人转与东北民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9页。

参考文献:

[1]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东北二人转研究资料汇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

[2]杨朴.二人转的文化阐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孙保亮(1979-),男,汉族,吉林公主岭市人,讲师,文学硕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东北二人转。

猜你喜欢

二人转生命力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移动支付大战:从“二人转”到“三国杀”
新金球奖欲打破梅西C罗“二人转”
烽火中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语言特征
我和姥姥的“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