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教育现状及关爱制度的建立
2017-04-09余美璘彭小玲
余美璘+彭小玲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元 628017)
摘 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引发了一系列留守学生问题,如留守学生生活、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才的培养。科学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的途径。本文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指出应关爱留守学生,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留守学生 原因 对策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高职院校中留守学生占很大比例,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孤僻内向,不合群的性格。而科学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各个层面的关爱关系到祖国下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長的大事,如何完善相关政策,尽力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目前应着重解决的大问题。[1]
一、留守学生教育现状分析
1.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提供物质,至于读书和精神交流都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我国很多农村家长常年在外,只往家中寄钱,很少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
2.追求升学率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的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守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学生感受不到集体人大家庭的温暖。[2]
3.由于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因家庭成员的失联使留守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排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学校不能及时的安抚他们的心灵,缺乏针对性的关爱和关注,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学生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留守学生性格缺陷的表现
1.自私偏执
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管理主要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失度失当。由于隔代抚养,祖父辈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溺爱,由于缺少家长有力的监管和约束,这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理解、宽容待人,形成自私偏执的性格。
2.孤僻内向,不合群
由于家庭缺少正常的监护人或根本没有监护人,学校与家庭无法正常沟通,留守学生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渠道,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社会上又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表面上他们跟正常的孩子无异,但在内心深处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课堂内外沉默寡言,甚至故意把自己与他人隔开。[3]
3.性情急躁,易冲动
由于留守学生隔代抚养家庭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知识文化缺失,与孩子精神交流较少,留守学生很容易精神匮乏,感情很脆弱,经受不了一点点打击、挫折,常为小事发脾气,心理失衡,与其他师生情绪对立严重。
4.不思进取,学习目标不明
家长常年在外,平时缺少及时有效的督促和正确的引导,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学习目标和理想,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对父母缺少理解,父母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影响没有了,缺少良好道德形成的环境和过程,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人和事的判断又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他们道德品行较差,常常会做出不文明、没道德的行为举止来。
三、学校关爱留守学生制度建设
学校在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安排辅导员对本班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清楚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学生病史状况更重要的是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还要弄清楚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分析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留守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辅导员对留守学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开通了一条联系热线
学院制作向在校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了学校电话,院长、辅导员及其他学校领导的联系方式;同时要求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向学校和辅导员提供真实、准确、固定的联系电话,家庭和学校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得联系,并利用开学、放假监护人来访或者辅导员活动,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3.开展交流谈心制度
建立辅导员与留守学生交流谈心制度,导师也要结合学习情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经常开展谈心活动,用爱心呵护留守学生,使留守学生感到老师胜似父母、学校胜似家庭。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父母进行电话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
4.团体心理辅导
学院心里咨询室处每期开展系列心理主题活动,孩子们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学会感恩。学院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可以对留守孩子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或者一对多的团体活动。[4]
参考文献
[1] 中国留守学生教育网《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日第17版
[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教育》杂志2009年第四期第57页
[4]《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