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针灸类专业《针灸学》教学方法改革及探索
2017-04-09左政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针灸学是中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针灸类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护理等本专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思维模式,通过针对性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大纲,有意识的引入医案,优化教学效果,上好点穴课等方法,笔者在承担非针灸类专业《针灸学》教学中,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及探索的实践,丰富、完善了针灸学教学的类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非针灸类专业 针灸学 教学方法
针灸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的特点,为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非针灸类专业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护理等本专科专业学生,该类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相关专业知识,能从事临床中医药、针灸专门人才。《针灸学》不仅是该类本专科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必修课程。笔者在针灸学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三者的融会贯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一、根据不同层次专业,制定相应培养目标
目标制定应体现知识和技能二方面。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及临床特点,拟定不同时期的目标,使目标成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1]。随着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院对中医院校毕业学生的要求,中医等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其来源已不再是单一的本科生,逐渐出现大专、留学生、成教等。另外,各级医院对针灸技术的掌握也不完全相同,这种参差不齐的学历层次对临床制定实习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非针灸专业学生课时的长短制定目标要求,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篇):要求学生尽快熟悉针
灸学的特点、学习的方法,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对经络腧穴全面、深入的掌握。第二阶段(中篇):根据上篇所学知识,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授课要点,掌握针灸学常用的基本技能,如练习持针、进针手法、行针手法、针刺补泻,结合所学腧穴的不同,掌握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深浅度以及不同的补泻方法等技能。第三阶段(下篇):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通过到临床科室对患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诊断疾病,确定穴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学会与患者沟通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能综合应用专科知识及针灸常规操作技能对本科常规疾病的独立处理,对患者实施整体治疗,并进行临床医嘱、病历、病程等相关文件的书写的培养。第四阶段:对针灸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要在总结中提出问题和意见,写出一份小结。带教老师对所学专科知识及技能进行考试考核。
二、围绕教学大纲,修定教学计划,调整学时数
我校针灸学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是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根据中医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调整,针灸学课时数调整由原来的90学时调整为80学时,其中理论由原来72学时调整为65学时,实验课由18学时减少到15学时,由于理论与实验学时的减少,我们选用专供非针灸类专业使用的教材[2],该书内容精简。同时,该书突出专业培养目标。也包括了针灸的前沿知识,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供学生自学。围绕该教材,相应调整教学大纲。我们在不同专业的非针灸类各班级进行调研,设定针灸学教学中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与治疗各环节所占的比重大小,明确了非针灸类专业针灸学教学应以注重经络理论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通过以经络为纲、一线贯穿,以经带穴,围绕得气讲针刺法以及经穴处方,针灸学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经脉上选取一定腧穴,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使患者获得经气(即得气),根据病症的虚实,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来调整人体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3]。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首先给学生提出:经络理论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腧穴、针法刺法等方法、临床治疗是针灸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在针灸学教学中,以经络为纲,并把经络贯穿在上述内容中。比如讲述腧穴定位时,重点讲述大纲中130多个穴位的定位、归经、主治、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强调经脉所在,腧穴所在,强调辨证循经取穴,即辨证是循经取穴的要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前提是“勿失辨证循经;讲腧穴主治时强调“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讲针法刺法等方法时与得气、临床腧穴配伍相结合。
三、在针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医案,优化教学效果
医案是医生诊治疾病的记录,也是是医生临床思维、辨证论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历代医案记载,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临床资料,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4]。笔者在以往的针灸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的传统课堂讲授方法,学生容易感到内容枯燥,思路不清,难以掌握针灸诊治疾病的思路。常常是课程学完后,仅零星的记得几个腧穴的位置和大体功效,难以将所学的针灸知识应用于临床。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入医案,在针灸学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重视结合实践加以讲授,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针灸学下篇的痹证,可引入医案,张红明,女,“反复双踝、膝关节肿痛4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先出现双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未在意。逐渐伴随出现双膝、踝关节不对称反复交替红肿热痛,常伴有低热,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治,考虑“关节炎”,多次双膝关节穿刺抽液等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疼痛缓解时各关节活动不受限。未系统诊治。当地医院给予局部针灸、理疗等治疗,约半年后完全缓解。后逐渐出现右膝、左踝、双肩、双肘及双手第一掌指等关节肿痛,发热多表现午后低热,晨起体温正常。1年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HLA-B27(+),CCP(+),RF(-),骶髂关节CT提示“双骶髂关节轻度炎症改变”,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口服爱若华10mg/天、甲氨喋呤10mg/周、反应停150mg/天治疗。体温正常,关节疼痛缓解后出院。半年前上述症状加剧,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来院就诊。患者病程中无雷诺现象,无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无口干、眼干,无呼吸困难、憋气,无咳嗽、咳痰,无尿急、尿频、尿痛。目前食欲、睡眠稍差,大小便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通过对上述医案分析,该病为中医学的痹证(风湿热痹),针灸给予针刺肩髎、肩髃、臑俞、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由于是热邪偏盛:加大椎、曲池泻热疏风、利气消肿;穴位注射法:采用正清风痛宁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ml。又如讲到针刺异常中的晕针,引入一个自已在临床中晕针的病案一讲,就会很生动,学生印象也深刻。
四、注重上好点穴课,引导学生掌握正確取穴的方法
针灸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而点穴实习课则是让学生将书中理论于实践中印证,得以直观感受的重要工具。对于非针推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课时较少,有限的见习就更为宝贵。临床取穴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灸治疗效果,其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针灸教学中,点穴课的课前准备工作与其他课不同,不仅备好课,还要安排好时间,做好模特儿的选择和点穴室的各项准备工作。点穴课的备课要比理论教学的备课难度大,因为点穴课决不是理论教学的简单重复,在交待清楚理论课讲授重点的同时,还要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并在不同体表确定出具体腧穴的位置,所以要讲好课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有些老师看来,点穴课其实很简单,可以随便应付。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体会到,点穴课决不是理论教学的简单重复,除了交待清楚课堂上的讲授重点以外,还需要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在全面讲授基础上突出重点。比如在讲到合谷穴时,就将合谷穴的常用三种取穴方法,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指出针刺方法。还可让学生亲自体验来加深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视野开阔,全面地掌握每经每一个腧穴。再如点阳陵泉时,我们还需指出其附近穴位如足三里的定位上的区别,以及在针刺操作上的具体运用,如直刺、向上刺、向下刺、透阴陵泉刺法上的不同,这样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就使点穴课教学既具体又生动,避免以往简单、枯燥乏味的现象。
五、讨论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非针灸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每位中医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临床技术。上好针灸学课程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能逐步形成新的更好教学体系,服务于教学,服务社会。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中制定培养目标,以经络为纲,带动腧穴、刺法灸等理论的融会贯通;围绕教学大纲,修定教学计划,调整学时数;在针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医案,上好每一堂点穴课,使针灸点穴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才能逐步形成新的更好教学体系,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把理论运用到临床中,更好的完善当前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冯雅娟,李军,傅立新.针灸临床教学的自主式学习模式探索[J].山西中医,2007,23(6):61—62.
[2]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孔立红,孟培燕,周华湖.完善《针灸学》实训教学的几体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l(2):69-70.
[4] 王宝华,崔海,任占敏. 浅谈针灸医案引入在针灸教学中的意义[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5):341—342.
[5] 王朋赵,吉平. 针灸点穴实习教学法浅谈. 中医教育,2006,25(2)83-84.
作者简介
左政(197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针刺、热敏灸、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