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对比研究
2017-04-09李可
李可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外语系日语13-1 110167)
摘 要:本文对新时代下中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现状做对比分析,以期能整理出中日两国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上的异同点,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日教育 义务教育 语文教育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每个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对本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应对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就势必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对本国的教育事业作出重大改革,而如何整理并借鉴各国的有益成果也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1]
一、中国与日本在文化教育上的关系
1.中国与日本在文化和教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日本语言中,就包括大量的汉字。在日本现行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就对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汉字书写方式做了明确的规定。
2.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改革有相近的历史背景:两国由于相近的教育传统,都在本国导致了相似的教育危机和社会问题,一方面,“富国强兵”的思想使得教育必须整齐划一,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教育对个人而言的意义是发展其独立个性,两国在教育改革上均面临着无法将两者协调统一的教育难题。
3.日本教育的成就与特点使其具有特别的借鉴价值:日本的语文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的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坚持本国母语教育的特点。日本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因此,其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应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与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上的异同点
1.中日两国的语文课程标准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但特点不同:第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动过于频繁,而日本则趋于稳定,第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不够。基于以上两点来分析,相较于中国课程标准发展的“频繁”和“不稳定”来说,日本在不同的时期课程目标有不同的内容补充和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保持数十年不变,既体现了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保持了教育目标的稳定性与一贯性。[2]
2.中日两国的母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同或相似,但同中有异:第一,两国课程标准都强调母语教育对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日本表现出更鲜明执着的态度,第二,两国课程标准的理念都关注语言教学自身的特点,强调语文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但日本坚持语言教育立场,对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更加突出,第三,两国课程标准的理念都重视语言教学的开放性,但两国的开放呈现不同的特点,第四,两国课程标准都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两国的课程标准结构同中存异,渊源颇深:第一,从整体框架来看,两国标准的教学指导原则的总则和参考部分相似,中国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即第二、三部分和日本国语指导要领基本一致,此外,两国都重视语言综合性实践活动,教育整体结构都是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第二,从表述方式上看,两国标准都属于比较简约的风格,但日本指导要领则更为简约但不粗略,完整清晰表达了国家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课程目标及内容的规定明确具体。第三,日本指导要领在一些事项上的安排顺序较中国而言更加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更为重视。
4.中日两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内容及比较:第一,两国课程标准对听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虽然中日两国标准都非常关注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但日本对于听说教育的重视程度胜于中国,第二,两国课程标准在听说教育中对“思考力”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在听说教学中,中日两国对学生“思”的要求存在巨大的差别,两种要求,必然导致听说教学的力度差异,中国对学生“思考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及日本,进而导致中國学生普遍的出现“言不及义”的语言沟通难题。第三,两国课程标准在听说教育中对口语交际的情感性格影响有共同的认识和要求,又有一定的区别,语言表达不仅表现了语言运用者的智力,也必然反应并影响语言运用者的情感态度,中日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表现出了共同的认识和要求,但两国对于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日本更多的侧重“对方意识”,即言谈举止是建立在“尊重对方立场和思考”的基础上,这一点在日文语法上也略见一斑,而中国更多的侧重“文明礼貌”和“积极自信”,在与人交流时体现“公平意识”。
结语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在广泛借鉴吸收各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日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在课程标准需要有几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l.课程标准修订要力求稳定性和继承性,并在合理的周期内实施。
2.课程标准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树立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课程标准如何体现对“思考力”的培养。
4.课程标准如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兼顾审美性与实用性。
5.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与设计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通过本文写作,笔者深知自己的理解尚浅,教育研究领域之广,让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只有点点滴滴的汇集,才可形成大海汪洋,也只有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才会换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济,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哲英.试论当代语文课程编制的发展趋势——兼谈四国语文课程结构变革的启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