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2017-04-09王瑞新彭倩倩
王瑞新,彭倩倩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承德 068455)
在人工森林种植中,虫害问题一直就是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一旦森林出现虫害,若不予及时处理,必然会带来极大的损失,造成虫害的恶性循环,尤其是针对大面积的纯林,存在很大的虫害暴发危险。因此,寻找解决和控制虫害发生的途径,做好人工纯林的虫害防治工作很有必要。目前,人工落叶松纯林面临的虫害主要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毛虫和舞毒蛾等,针对这几种常见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落叶松鞘蛾的防治
落叶松鞘蛾属于鳞翅目、鞘蛾科。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三省、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幼虫主要蚕食落叶松的叶肉,虫害爆发时,70%的落叶松会被蚕食,松林受到极大的损害[1]。
1.1 形态特征
落叶松鞘蛾共有卵、幼虫、成虫、蛹4种形态。卵主要呈现为半球形,表面颜色为黄色,有棱起;幼虫身体为黄褐色,头部和前胸为黑褐色,且有闪亮点,身长约为5 mm;成虫落叶松鞘蛾展翅可以长达9 mm,头部光滑有丝状的触角,翅膀狭长,有银色和灰色的鳞片;蛹为黑褐色,长度约为3 mm。
1.2 生活习性
落叶松鞘蛾,从9月下旬,幼虫开始使用针叶来制作筒状鞘,10月份在鞘内准备过冬,4月中旬开始蚕食嫩芽,过冬之后的幼虫,食量很大,此时对于落叶松的危害最大,5月份开始化成蛹并形成成虫,6月份开始在松针的背面产卵,6月中旬孵化的幼虫开始蚕食落叶松的叶肉。
1.3 防治方法
在幼虫活动的高发期,例如4、5、6月份,可采用苦烟乳油进行虫害防治,通常情况,每667 m2的落叶松林使用45 g的苦烟乳油进行人工喷烟化学防治;落叶松鞘蛾成虫具有趋光特性,可以在21 时到凌晨3时使用灯光进行成虫的诱杀。在春季,燕雀等鸟类也会以落叶松鞘蛾的幼虫和蛹为食物,因此,需要加强对燕雀的保护和招引。
2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
落叶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又被称为西伯利亚松毛虫,主要在东北地区出现,对于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有着极大的危害。
2.1 形态特征
落叶松毛虫成虫呈现灰白或者灰褐色,翅膀有明显的暗色横线,展翅体长可达到57~85 mm;卵为淡绿色椭圆形;幼虫毛粗壮,呈烟黑色、背毛为稀疏的黑色,侧毛为较密的银白色;蛹为褐色,茧为灰色[2]。
2.2 生活习性
落叶松毛虫属于一年发生一代的害虫,冬季在落叶层进行过冬,第2年的4月开始活动,6~7月开始化蛹,7~8月开始成虫,并开始产卵,10 d便可孵化成新虫,8~10月份是新虫危害的高发期,10~11月开始越冬。
2.3 防治方法
加强对虫害的测报工作,尤其是在气候比较干燥的年份,要做好防虫调查和准备,营造混交林,在林内适当的进行灌木或者植被的保留。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赤眼蜂的养殖;喷洒细菌使幼虫染病致死,例如松毛虫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也可采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在早春进行幼虫的防治,在秋季进行烟剂喷洒,使用苦烟乳油化学药剂进行人工喷烟虫害防治。此外,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以人工采卵和采茧。
3 舞毒蛾的病害防治
舞毒蛾属于鳞翅目、毒蛾科,又被称之为秋千毛虫,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食性比较复杂,柳、桦、落叶松都是其食用对象,有时也会食用农作物。
3.1 形态特征
舞毒蛾成虫展翅体长达到80 mm,有4个暗色横线在前翅膀上,有8个暗斑在后翅膀的边缘;卵呈球形,表面有黄褐色的绒毛覆盖;幼虫体长达到60 mm;蛹的外表为深褐色,其各节有红褐色的毛。
3.2 生活习性
舞毒蛾属于一年发生一代的害虫,过冬时呈卵的形态,5月份开始孵化成幼虫,幼虫利用吐丝和风进行传播,7月份,幼虫选择在树杈、树干裂缝、枯枝内进行化蛹,7月下旬开始羽化。
3.3 防治方法
对于舞毒蛾的防治,可选择秋季或者初冬进行舞毒蛾卵的刮除,也可利用寄生蜂来消灭舞毒蛾。对于幼虫的防治,可选择采用苦烟乳油来进行虫害的防治,通常情况,每667 m2的落叶松林使用45 g的苦烟乳油进行人工喷烟化学防治;也可以在树上进行涂刷来消灭幼虫[3]。对于成虫的防治,可以使用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白炽灯、水银灯等均可实现对雌虫的有效防治,灯光诱杀是很好的除虫形式。此外,还可采用喷洒病毒的方式消灭幼虫。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落叶松纯林种植中,常见的虫害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毛虫和舞毒蛾,其对落叶松林的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可采用化学药物苦烟乳油进行杀虫;其次,采用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使用灯光诱杀成虫;最后,利用天敌灭虫,可通过保护和引进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
[1] 牛俊龙,王明海.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林业勘查设计,2007,(3):72~73
[2] 阮金艳.谈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11):48
[3] 刘相杰,于秀军.林口林业局落叶松人工纯林生长变化分析与人工更新发展对策.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