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思考与研究
2017-04-08胡震峰
胡 震 峰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思考与研究
胡 震 峰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介绍了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结合山西省水资源和水生态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山西水生态系统目前的状态,并提出了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跨越发展的策略,旨在改善水质、优化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水土流失,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关键性要素。在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当下,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十八大会议上被重点提出,并强调说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党科学的分析了当前的情况,并从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方针进行了总结和升华,确定了科学的发展观。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比较短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下水被大量开发,出现了超采的情况,导致水生态系统破坏,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况。在城市发展快速的当前,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山西的重要任务。
1 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理念
要实现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自然法则是最根本的原则,而恢复河流系统实现良好治理是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中,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要治理城市的湖水河水,要从治理污染开始,要寻根查究污染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抓好治理;
第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遵循全流域研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治理、全社会参与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思路[1];
第三,将自然法则作为景观设计和城市特色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如果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和防洪,而忽略或破坏了这个原则,那城市的水生态建设就会失去意义。
2 山西省水资源和水生态基本情况
山西地处我国的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其中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得名“山西”。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是山西的两大主要水系,黄河是主要的供水水源,包含了汾河、沁河、三川河、涑水河等多条水域支流;海河流域则包含了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支流。但黄河内支流多为自产外流型,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且源短流急,地高水低,要实现开发及利用具有很高的难度。
山西属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雨年际、年内变化大的特点,一年中多集中在6月份~9月份降雨,雨量大易导致洪灾。但还有些地区干涸程度大,具有连续干旱的特点,与降雨地区形成显著对比。但根据山西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看,山西的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水平的1/6,而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山西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偏枯问题,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3 山西水生态系统的目前状态
郭兰英老师演唱的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描述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富饶美丽,唱出了汾河两岸三晋大地的壮美景观,20世纪60年代响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山西煤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很多秀美的景色被破坏,汾河、桑干河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清流。当前山西的水生态系统满目疮痍,有效治理、重新建设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从目前来分析,山西的水生态系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人类活动影响大,生态系统脆弱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4%,尽管在之后国家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植被覆盖率也有显著的提升,但从近年来森林普查的结果看到,山西的森林覆盖率为18.3%[2],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多年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变化,大量的开采也使植被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使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
3.2 地表径流衰减,河水干涸
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及地表条件的逐渐变化,使大河呈现出断流、小河呈现出干涸的境况。另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逐渐增多,河水被大量消耗,这也是导致河水断流、干涸的重要因素。
3.3 煤矿的大量开采对水资源形成严重破坏
山西地下蕴藏大量的煤矿资源,国家和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开采,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开采中由于缺乏预见性及科学的开采,使得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整体生态环境呈现退化现象。
3.4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但破坏日益严重的水生态环境使这种供需矛盾逐渐突出,省内的各大河流水资源开发量也超出了承载能力,生态用水长期也就失去了保证,导致“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的形成,自然就使得山西水生态系统进入到了退化的状态中[3]。
3.5 水污染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河流水无法实现正常功能
在水资源大量需求下,地下水成为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使得水资源呈现出集中开采的情况,但这种集中性使得区域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漏斗现象不断增加,长期开采使得很多地下泉水断流,湿地面积严重萎缩。污染一直都是河水治理的中心问题。随着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加大了投入和重视,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措施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也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开展,并在水质治理方面得到了初步成效,水生态退化趋势得到了适当的缓解和遏制,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总体的河水污染状况还非常严重,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3.6 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发展
山西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省份之一,这给山西的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威胁。尽管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开展了治理,但人为水土流失仍呈现出持续加剧状态,这些情况直接导致土地贫瘠、生态恶化,使水利工程无法发挥出正常作用,洪涝灾害严重。
4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跨越发展
4.1 科学合理制定两大战略目标
从山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两大战略目标:第一,实现水系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健康发展。第二,制定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生态社会,保障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4.2 两大战略举措
第一,大力推进山西大水网工程项目,并以此为重要载体强化供水安全及生态供水。山西大水网秉承“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供应、丰枯调剂、结构合理、稳定可靠、配置高效”的建设原则,重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以构建起现代化的供水网络来覆盖山西的六大盆地,贯通十大供水体系,丰富六大河流[2],为山西省的水资源需求做好基础保证,全面改善省内河流生态功能,推进水生态系统的建设。
第二,全面开启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加快山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2011年,《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方案》正式批复下发,山西被正式批准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省份,这样对于山西省的五大河流、六大盆地地下水及多处岩溶水启动保护修复机制,全面实施水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以促进山西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3 建设五大体系
1)全力建设预防控制体系。
全省预控体系的建设,要按照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严格落实的原则开展,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理念要始终贯彻在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做到源头防控、过程监控打击,坚决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投入建设和发展。
第一,尽快制定符合山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并以科学性、合理性为重要原则,以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恢复为主要开展方针,统筹规划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不断强化和完善水生态保护系统。在建设中,要兼顾保护和防治,在建设流程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水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水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源头和依据,因此要因水制宜,实现省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和谐性,以起到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对于水资源功能的发展,要站在全面性上进行考虑,不断促进水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通过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安排和规划,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第二,应用全面、科学的管理推进水资源工作的有序开展。防控体系建设要以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并要严格执行制度作为工作核心,将水资源开发及利用列入快速推进的工作内容之中,并注重工作开展的统一性和全面性,将水务工作正式推入到一体化程序中,实现水资源使用相关举措及制度的落实,严格水资源的使用,打击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遏制水资源的浪费及污染现象,全面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保证和支持山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三,从创新角度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发展。严格执行“源头防控、过程管控、结果抵治”的制度,层层布控,严格管理,并建立健全明确的指标及考核奖罚机制,保障管理制度的执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水价机制,使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能顺利的在社会上落实和执行。政府要加大重视力度,不仅拓宽资金渠道,还要有效利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作用来推动水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以吸引更多的渠道资本投入到治理和维护中。
2)全面建设河流治理的生态综合机制。
桑干河、沁河、漳河、滹沱河等是山西的主要河流,要通过全面生态综合治理机制的建设,覆盖性治理河流,改善水环境[4]。第一,从源头上对河流进行减排、污水收集管网与处理等工作;第二,建立城镇污水收集,从根本上提高污水处理的高效性,以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第三,对河道进行清淤除污、岸坡修补加固、湿地修复等工作,以改善河流沿岸的生态环境;第四,对河流上游进行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括防风固沙林、护岸林等林木种植,以改善上游的植被情况,涵养水源,促进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
3)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有效构建水土保持体系。
针对晋西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程,积极开展植被建设,以全面提升高原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彻底改变水土保持能力差的现况,力争到2020年将森林的覆盖率超过26%。将高原地区25°以上的坡耕地退为耕地、林地或草地,进一步深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采煤区域,一定要作为重点严抓区域来进行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要从矿井水的有效利用入手,做好煤矸石的生态治理。针对矿坑水,要做好细致的分析和分类,科学选择处理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回归和利用。做好矸石山生态治理,大力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
4.4 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针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等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强化建设开展力度。对省内各级政府及部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细致划分和明确,以全面提升责任意识,强化法制性。同时,建设水政监察队伍,全面开展监督监察,对违法违纪的阻碍和破坏水生态建设的行为依法惩处。
5 结语
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解决水资源短缺恶化问题及加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地方政府必须重视这个战略性建设的开展,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强化相关政策,在现有城市水资源基础上做好节水、防污、保护工作,在构建水文化的指引下,构建起人水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 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33-36.
[2] 严 佩.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3] 张 诚,曹加杰,王凌河,等.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建设的若干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0(7):9-13.
[4] 张富明,刘瑞祥,程过富.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5-69.
Thinking and research on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u Zhenfeng
(ShanxiUrbanandRural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Taiyuan030001,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hanxi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cological,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water ecosystem in Shanxi,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to speed up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optimiz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 soil eros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9-6825(2017)03-0198-03
2016-11-19
胡震峰(1970- ),男,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
X1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