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浙江山林佛寺的宗教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2017-04-08王海霞
王 海 霞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谈浙江山林佛寺的宗教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王 海 霞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描述了宗教生态旅游的内容与含义,分析了浙江山林佛寺宗教旅游开发的策略,并从周边村落环境建设、增强环保意识、宣传宗教环保思想等方面,探讨了推行宗教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以供参考。
宗教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民居,旅游资源
0 引言
宗教生态旅游是将宗教文化旅游与宗教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在对寺院保护与利用的策略中,努力寻求新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式是解决寺院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尝试。宗教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一方面使信仰者沉浸在神秘、庄严的经幢、塔、窟、洞、斋堂等宗教建筑、宗教仪规、宗教气氛;另一方面,茂密的森林、奇秀的山峰、漫山遍野的花鸟繁盛与郁郁葱葱的景色,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良好的寺院生态环境,充分认识并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 宗教生态旅游的内容与含义
1.1 宗教文化旅游
从古至今,旅游功能在寺院中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寺院自然环境景观与信徒做佛事的场所,往往成为观赏、浏览的景观建筑。禅宗寺院也即众多僧俗一起修持的处所,犹如树木丛集之林,故而得名“丛林”。宗教文化旅游也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旅游活动之一,与古代道士、僧侣的云游,文人、商人、官绅等漫游一起成为古代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文化旅游涵盖宗教和宗教引发的文化层面的东西,随着宗教地位的确立,逐渐形成以宗教目的为主,旅游目的为辅的兼备之旅。在旅游内容上,不仅仅只包括一种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朝拜、进香、朝圣等形式,还包括对宗教景点景区的观光、修学以及研究等旅游活动。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名山胜地,这些名山风光迤逦、环境幽静,如道教的泰山、太白山、青城山、峨眉山、嵩山等遍布我省的118个“洞天府地”,以及佛教的天台山、天童山、普陀山、径山、梵净山、佛光山等知名的佛教风景浏览区。宗教活动场所还布置着大量的佛塔、佛殿、廊院等传统的宗教建筑,以及雕塑、壁画、石窟等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宗教艺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强烈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
1.2 宗教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以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旅游形式,提倡“回归大自然”,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准则。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宗教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1]”宗教旅游的生态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旅游目的地提供的优美环境和神圣肃穆的氛围,旅游主体的虔诚心理和主动接受。
佛教“净土宗”中理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美好的环境: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整齐的建筑房屋,规整的树木、池林,人们没有疾病,没有自然灾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4]”
净土宗所往生的佛国世界极致辉煌,美轮美奂,集聚了现实世界中皇家园林的气派和豪华。这种理想的空间模式也是佛教僧侣在现实世界中极力追求的理想的生态环境。
2 浙江山林佛寺宗教旅游开发实践
2.1 历史上浙江山林寺院的旅游开发
浙江杭州在南朝和宋朝时期皆为省会都城,在南朝时期便以众多的佛教寺院闻名天下,唐代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说明了在南朝时期,佛法兴盛,寺院、楼塔林立,构成了其地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官方根据寺格等级,对江南寺院评定“五山十刹”,其中“五山”都位于浙江省,分别为临安径山兴圣万寿寺(径山寺)、临安景德灵隐寺、临安南山净慈寺、明州太白天童寺、明州阿育王寺。“五山十刹”在当时影响力非凡,海内外闻名,宋元时期,这些寺院的建筑规模庞大、形制齐备、恢宏壮观,位居天下之冠。其天然的山野林泉,独特的建筑艺术、宗教氛围和审美意境吸引着历代文人游客,成为当时著名的旅游景点。
南宋杭城每年农历2月、3月间,杭、嘉、湖一带和苏、锡、常等地香客专程赶往灵隐、净慈等寺进香、还愿,这种借佛游春的习俗,至今依然保持它的盛况。《武林旧事》中描绘每年的清明前三日的寒食节,杭城人家皆插青柳,不管是朝廷中使、官人,还是寻常百姓,皆出门游玩,佛寺尼庵道院都是游玩的景点,这种借佛春游的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若玉津富景御园,色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滕,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3]。
南宋楼钥《天童山千佛阁记》记载淳熙五年,天童寺的游览盛况:
游宦者必至,至则忘归,归而诧于人。声闻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为歉,皇子魏惠显王出镇,一见慈航,欢若平生,瑕日来游,顾瞻山林,登玲珑,坐宿鹭,或累日不忍去[4]。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杭城内的大大小小寺院举办隆重的“浴佛节”活动庆典,在西湖边举行“放生会”等佛事。这一天杭城内外几百座大小佛寺都隆重举行庆典,西湖举行“放生会”等佛事活动,游客激增,热闹异常,浏览活动随之更加活跃。《武林旧事》载宋代的“浴佛节”: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诸寺各有浴佛会,僧尼辈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楫盛行,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3]。
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佛寺作盂兰盆斋活动: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3]。
至今在杭州上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的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3座寺庙仍然保留“香市一条街”的活动,这种宗教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杭城佛寺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这种宗教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因素,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杭城佛寺构成的旅游资源己经非常丰富,形成了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
2.2 现代浙江山林佛寺的旅游开发
中国游客对佛教文化及其遗迹情有独钟,对一些游客来说,参访、拜佛、礼祖、寻宗、修身养性与回归自然、游山玩水结合是一种特别有意义的旅游方式。而遍布于浙江秀丽山水之间的佛教胜迹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提供了可供发展旅游业的潜力,这也是浙江开发佛教文化特色旅游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政府往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缮、扩建寺院,促进了佛寺的发展。同时,一些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如旅馆、餐饮、娱乐、旅游商品也成为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维持生存注入了新的生机。
杭州寺庙多约二千余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六和塔、灵隐双塔、龙兴寺经幢、梵天寺经幢、灵隐寺经幢,以及飞来峰摩崖造像、烟霞洞造像、慈云岭造像等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吸引了大批游客。普陀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列,影响远远超过峨嵋、五台、九华,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到普陀山旅游、朝圣已成为一条黄金路线。杭州著名寺院灵隐寺和净慈寺、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等佛寺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天台、宁波等地近几年就推出一条普陀—宁波—天台—杭州浙东黄金朝圣浏览路线。
此外,省内还推出一些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项目,集佛教观光、朝圣、修学、疗养与娱乐于一体。到宗教胜地去观赏建筑、雕塑、绘画,参与一些宗教活动;到名山、古刹、禅林中去度假疗养;到高、险、峻、奇的宗教名山去朝拜、求签、还愿、寻根;沿名僧的足迹朝拜佛祖等。近年来,浙江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也不断深入,旅游网络得到一定完善。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东、西、南、北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全省旅游网络。
3 推行宗教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1 有利于完善周边村落的环境建设
旅游景区的开发,使景区周边环境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促进周边环境质量的提升。如灵隐寺景区两条重要的景观溪流南涧和北涧,“长期以来,由于当地人不断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干枯,溪水干枯,也使灵隐景区的双涧溪流景观消失。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在西湖茅家埠水域修建泵房,引西湖水至南涧上游,另一路引西湖水至北涧上游,同时,对上游的溪水进行治理,通过疏浚、加固驳坎、防渗等措施,禁止开采地下水,最终再现了灵隐景区两大溪涧的双流景观,并设置沉砂池、滚水坝等,使溪水自上至下流向西湖,形成良好的水源生态循环[5]。”
加强对佛寺周围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村与佛寺本来就融为一体,通过对原有民居村庄的修复,恢复其原有建筑特色,保护原始民居村落。如紧挨灵隐寺的法云古村落、北高峰山脚白乐桥农居点,通过整治,拆除部分建筑和违章建筑,形成白墙黛瓦的村落格局,将整体景区环境和谐统一。另外,政府还修复了上天竺、中天竺,上天竺分别有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3座寺庙的“香市一条街”,并努力恢复旧时天竺路两侧修建的木结构店铺,保护了佛寺周围原生态的山地村落环境。
3.2 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天下名山僧占多”,宗教场所一般都会选择在环境静谧、风景秀丽的山林中以方便僧侣参禅修道。如径山寺在自然环境方面,周围群山罗立,境内植以大面积的竹林,以及针阔混交林、杉木片林,森林覆盖率达66.3%,境内水系天然,支流丰富,寺院景区中有相当数量的香樟、枫香、银杏、二角枫、皂荚等古树名木进行重点保护。这些自然环境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还有一定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一方面宗教场所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让旅游者沉浸在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中。另一方面,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旅游者在享受自然、体验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3 宣传宗教环保思想
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是其他一些方式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佛教追求生态和谐的理想的天国,由此衍生出佛教中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慈悲观以及“不杀生”等戒律,并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氛围,向旅游者宣传佛教教义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发挥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
根据缘起论,“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各种生物按照各自所作的孽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6]。”“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视与有情众生一样具生住异灭四相,能发心修行,“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7]”,人类与自然界为“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的保障,并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毁灭生态环境就是毁灭自己。这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佛教生态观能够起到很好的环保教育和宣传作用。我国各宗教组织和一些宗教界人士还通过发表文章、出版书籍、讲经说法,大力弘扬这种宗教生态观,力图将这种生态观灌输到民众中去,以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结语
生态旅游是近20年中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宗教生态旅游以保护寺院环境为目的,以满足旅游者对观赏自然景观地方文化需求为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让游客在特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产生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另外,对宗教生态旅游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利用,如过多追逐商业利益,对宗教生态观宣传不足;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旅游内容单一,缺乏专业人士等等,这些问题都亟需有关部门重视并解决。
[1] 侯 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90-93.
[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泉池功德第十七[Z].
[3] [宋]周 密.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出版社,1981:40-41.
[4] 曾枣庄,刘 琳.全宋文·卷5968·天童山千佛阁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6.
[5] 隆晓明,张 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记杭州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J].中国园林,2008(10):95.
[6] 苏勇军.苏南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0.
[7]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402.
Discussion on Zhejiang mountain buddhist temples religious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ng Haixia
(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religious and ecological tourism, analyzed the religio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Zhejiang mountain buddhist temple, and from the nearby vill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pagandization religiou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ought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implement of religious and ecological tourism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reference.
religious and ecologic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idential, tourism resource
1009-6825(2017)03-0190-03
2016-11-13 ★: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成果
王海霞(1978- ),女,博士,讲师
X3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