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7-04-08彭苏臻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激励教学应用分析语文教学

彭苏臻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必考科目,更是其他综合科目学习的基础。且语文教学还起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还发挥着德育教育功能。但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获得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激励教育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帮助。本文将针对激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教学;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语文教学是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教育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体会到学习乐趣,很多时候处在被动学习状态,仅是在模仿教师,所以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想要转变当前语文教学局面,应积极运用新教学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乐趣。激励教育法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好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信心的树立,都有着很大帮助。

一、激励教育的基本特征

激励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应用了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通过教育激励手段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促进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教育是教育的一大突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育不足,激发了学生潜能,和谐了师生关系[1]。学生大多处世未深,对事物认知并不全面,思维能力受到局限。而教师则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学生做对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鼓励,做错也应给予批评。激励教育并不是单纯激励,而不给予批评,适当负激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正负结合激励,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励教育尊重学生个体,肯定学生成绩,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很多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认可与肯定,希望被夸奖。教师的夸奖与激励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使学生能产生更多动力,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在教师关注下,学生会表现的更好,这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开展的矛盾

通过前文对激励教育法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激励教育法具有明显应用优势,十分值得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但实际上当前语文教学在激励教育法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矛盾重重。当前我国教育中,班級学生设置通常在三十到四十人,学生基数大,所以教师难以做到公平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激励,可操作性低[2]。激励教育中不科学激励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厌学情绪,甚至激化师生矛盾。另外,由于我国激励教育法起步较晚,很多教师对激励教育认识不足,虽然运用了激励教育,应用过程却不科学。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教师怕伤害学生自尊,几乎不在激励教育中批评学生,认为表扬是激励教育的核心。但实际上表扬与夸奖并不是激励教育的全部,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教师不给予警告,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激励教育中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合理运用激励教育。激励教育的合理运用才能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缩短师生距离,学生上课才更爱听讲。

三、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教师认同和肯定,可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体会到学习快乐。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基本没有获得过教师鼓励,学习信心往往受到打击。激励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成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实际上激励教育的运用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些矛盾,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以发挥激励教学职能。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丰富理论知识,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保障教学有效性。教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影响着教学质量,甚至影响着学生成长,若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难以达到要求,自然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在激励教育活动开展中要转变教学思路,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不能怀有高高在的心态[3]。具体教学中不能盲目激励,要遵循客观、正确的基本原则,要适时、适度。激励教育不等于溺爱,不能只鼓励不批评,这将导致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适当批评是激励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负面激励不能夸大事实伤害学生,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问题,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适时则指激励要及时,要在学生最需要激励的时候给予激励。实践研究表明,适时激励有效度是百分之八十,而滞后激励有效度仅为百分之五。超前激励学生会感到无足轻重,迟来激励学生会觉得多此一举,激励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适时激励才能达到最佳激励效果。此外,为了保障教育公平性,提升激励教育法的可操作性。激励教育法应用前教师要进行详细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分析每个孩子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性。激励方式和尺度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激励,对性格内向、不自信的学生教师应当众对其进行鼓励和赏识,使其逐渐习惯和人接触,习惯被夸奖,增强学生信心,从而最大化发挥激励教育职能,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学生普遍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希望学习成果得到教师肯定。激励教育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动力产生。但在激励教育法运用中,必须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不能有偏袒现象。在教学中合理、适时、适度的激励,才能获得激励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14,13(11):119-124.

[2]骆敏霞. 现代教育体制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上旬),2014,01:17-18.

[3]雷敏. 信息技术辅助下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实践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13(12):112-113.

猜你喜欢

激励教学应用分析语文教学
浅谈大学美术教学中的激励教学法
研究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