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封建社会国家对宗族的控制

2017-04-08刘军

寻根 2017年1期
关键词:族谱宗族祠堂

刘军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权力边界时,普遍认为国家权力止于县,县以下的权力在于宗族之手。那么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如何实现对宗族的控制呢?科大卫、刘志伟认为,“华南地区的宗族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改变国家礼仪,在地方上推行教化,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最终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地方对国家的认同。可见国家对宗族的控制其实就是通过宗族组织对内的控制来实现的。而宗族政治上有族规、家范,经济上有族田、祭田,文化上有礼仪、秩序来控制内部关系和成员。宗族对国家的认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宋明时期,由于程朱理学的推行和明王朝大力宣扬礼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上通过皇权、士大夫阶层、宗族名人的影响力等不断地对宗族进行渗透,使宗族对内部的控制与国家的意志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了地方宗族对国家礼法的认同。最近笔者搜罗到顾祝同作序的顾氏旧族谱,发现其中大量士大夫为顾氏宗族作序的内容,以及有关宗族宗祠祠规、家范、祠记等。从种种迹象来看,国家通过不断地对宗族实施影响,以实现对宗族的控制,其中内容颇令人深思。因此本文拟以顾祝同作序的顾氏旧族谱从谱序、诰命、宗祠、祠记等内容来考察国家层面对宗族的控制,进行一些思考。

翻阅顾氏族谱,笔者发现历代士大夫无不以为别人族谱作序为无上的荣誉。先是顾氏族谱失传后又得之,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承德郎工部吏司主事同邑叶绍波表撰谱序日:

我邑同里顾氏自吴丞相顾雍以下,光见简册久矣。入国朝更为著望。嘉靖间,侍御史鲁齐先生以明德动乡里。与先伯祖为同籍进士……余复与顾子太冲相游,今年春,太冲访余菰庐中,出一帖喜以赐余,则古之石碣也。曰:“此我家元时之谱,偶得一荒冷市肆,竟与家乘至善公以上相续也。余因叹顾氏世泽长弥久弗替,笃生哲人,代可指观,二十八世英贤传者,一按谱而皆得其世序之所在焉。因寄太冲之功于祖宗族姓也不浅矣,而

诸贤族姓又可负太冲乎?”

此后,此族谱成为顾氏宗族传承的依据,后继者为之不断加续、充实、完善,而知名士大夫被邀请作序亦成为风气。如明万历年间督朝鲜兵政加四品服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记作谱序日:

万历丙申仲春之望,门第顾生持族谱请于余曰:生族来自陈黄门侍郎希冯公,支系甚繁,未有显者…又观翰林学士顾公谦,龙图阁学士顾公麟,称公奏疏力主督战,诋斥合议,倦倦为御虏计,盍爱君忠国之心深相契合,余以为得是传而存之,于族谱焕于日星之朗也。展玩之余,彷徨追赏,然以为顾氏之盛,不特兹谱所载,良多出于二十八公,故众也。顾氏诚甲当世,罕有与俪,犹山之衡岱,水之江汉,猗与盛哉!

那么,顾氏族谱是如何屡被士大夫作序推崇的呢?原来旧族谱遗存时已有此风气,这印证了科大卫所论宗族精英利用宋明礼教对宗族的思想教化。北宋年间,程、朱理学家的理学思想正大行其道,对士大夫阶层和地方宗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翰林侍讲山阴王佐又撰文对顾氏族谱进行了评述,倡导敬祖尊宗和重礼崇仁:

而顾氏家乘犹能存之,图诰像敕,炳然完卷,以贻后人,足以兴起尊祖敬宗之心,足以感发重礼崇仁之志,其为利于后者也不小小云。

宋孝宗乾道九年,西川宣抚使吴磷为顾氏宗谱撰文强调了编修族谱的重要性,公开为封建礼教定名分,其曰:

圣人制礼,莫大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乎谱牒;谱牒之传,莫大乎宗法。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而下,遂相亲如途人,以能厚宗族而崇祖先也哉!余悦其考古徵今,裕先而传后,为之书其首简,顾氏其纠族人而告之曰:非其裔而强援之不知,知其族而故弃之不仁。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忘自出之祖,斯免于不仁不知之议,而宗族因之辨,亲疏因之别,于进之心为无负矣。士大夫阶层对某一宗族族谱的重视和乐于作谱序实质上强化了族谱作为宗族组织的纲领性文件的地位。

诰命是封建朝廷给予官员本身和妻室以及父母、祖父母的荣典,称为封典。此举始于晋代,其制历代各不相同,明清两代给予封典的官员称为授,妻室、父母、祖父母的生者称为“封”,已故的称为“赠”。授予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所颁布的诏令称为诰命或敕命。授予一品至五品官员的叫诰命;授予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叫敕命。对于朝廷颁赐的诰命,受封官员当然视为一种至上的荣耀,奉祀于宗祠,写入族谱、传记,以夸耀于乡里和后人。

顾氏族谱收录了从东吴顾雍以来历朝皇帝的诏书、诰命和敕命。一方面对宗族内出色的士大夫进行嘉奖,另一方面对宗族内部的贤内助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比如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敕命日:

国家设光禄寺诸署,掌郊庙朝廷宴飨之事,尔光禄寺监事顾纲,乃陈朝黄门侍郎之裔,忆念昔时,乃祖成竭忠贞,奕事之蛊,海内称为。而尔发自国雍,敬勤才敏,有闻于时,可谓不堕其先者。兹以旷恩,乃授尔阶征侍郎,锡之救命,尔将有显陟,庶于前武克绳。

自古世族名裔,其家法必有可观者,以其内外相成,成有仪则,所以持之者得其助也。尔光禄寺监事顾纲之妻刘氏,本自名门,嫔于良士,孝敬不怠,哲慧而勤,其相成之助多己,是用覃恩,兹赠尔为孺人,式酬隐约之劳,默迓光华之宠。此外,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大肆对官员之妇给予诰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族内妇规的形成。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敕曰:

人臣承父之訓,克自树立,效

用明时,国家录其功而报其亲,礼也。尔浙江金华府金华县知县顾会唯,父文藻。悖厚而与物无竟,好修而与惟毂,虽潜德弗耀,而遣庆则多。今以于治邑课最,赠尔为文林郎浙江金华府金华县知县,九原可作,尚祗承之。

敕曰:子于父母受罔极之恩,有获养其母,且获檄宠于君以为母荣,此固忠臣孝子之至情也。尔浙江金华府华县知县顾会唯母周氏,出自名家,肃于内范,夫赖之以宜家,子赖之以成德。子今以治行著闻,慈训亦有光矣。爰封尔为太孺人,承以纶音,永绥禄养。

人臣从王之事,夙夜在公,夷考其私,亦必有贞淑之助也!尔浙江金华府金华县知县顾会唯妻朱氏,夙闲内则,克相其夫,历年兹多,徽音弥著,今夫以考最进阶,亦宜以名宠,是用封为孺人,尚敦敬戒之风,永迓藩属之锡。

顾氏族谱收录的诰命敕命有十几篇,内容类多如此。皇帝的封赏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宗族内部的荣耀,使得宗族内更加按照封建王朝的伦理道德秩序去建设族规、家范。这种行为在思想上强化了宗族组织的内部规范。而宗族又恰恰在族谱中对这些人和事大书特书,奉为楷模,显示出宗族积极回应封建王朝给予礼赞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的认同和互动。与此同时,摆在宗族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随即出现:宗族组织通过族谱的记载,试图达成对国家的认同,而根本的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一套宗法礼仪制度,用以规范宗族内部的关系和成员。然则活动的场所和秩序随之也被提上日程。因此明清时期宗族热衷于修筑宗祠也就不奇怪了。

钱大听说:“祠堂之设,以祀其先祖,俘族姓不忘其所自出。”可见祠堂的本义即为祭祀之堂,祭祀祖先是祠堂最基本的功能。在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宗族社会中,祠堂可谓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它象征着祖先,象征着宗族组织,所谓“祠堂乃祖先凭依之所,又为至公执法之处”;它既是宗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又是宗族首领代表祖先执行族权、体现宗族尊卑长幼之所,更是神权与族权交织支配下的宗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可以代表宗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可视为宗族文化的核心,祠堂的这种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对宗族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不仅对宗族生活、宗族组织、宗族法规、宗族经济、宗族伦理思想、宗族民俗、宗族文化教育等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宗族的文艺也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尊严,以敦宗睦族,宗族祠堂有一定的管理规则,称为“祠规”。在祠规中,包含了一些封建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一些积极的内容,比如族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严禁行窃、嫖娼、赌博、朋比为奸、忤逆尊长等有违家族道德的行为,起到了劝善扬德的效果。就每个家族成员来讲,祠规的约束能使其时刻反省自己,力争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身心,做到有善则守,有恶则改。家族成员相互之间也常常以祠规为准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相渐相濡,共为良士。问题的关键是祠堂并非民间自发而起的宗族建筑,它体现了皇权对其建制的控制。明初《集礼》日:

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定制。洪武六年春诏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当时学士大夫泥于古而惮于改作,因循而莫能更始耳。嘉靖中札臣夏言本宋孺程颐所修六礼之意,奏请诏令天下臣民得如程议,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祭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之先祖,但不得立庙以逾分。于是聚族而居者,合众小祠堂而为一大祠堂。此宗祠所肇建而名于制实与庙殊,可谓缘于情而不伤于义,基于义而不越于礼者矣。

因此,宗祠的种种仪范都有封建王朝的礼仪秩序要求的体现。顾氏宗族在宗祠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非常严格,并按照封建法则控制着宗族内部的秩序。首先,顾氏族谱记载了立祠

古人将营居室,先立祠堂以奉先世神主,所以尽报本之诚也!吾家于正寝之东建祠三槛,依仿古制,立不姚遁迁之法,左昭右穆之位叙焉。置祭器祭服其中,不许假人,不敢他用。严洒扫阁闭之事,每朔望,早起焚香作揖,有出必告,返则必谒,四时歙新,二至祭亭,忌日迁主祭于中堂,考祭同妣,妣忌同考,行事之际,务要长幼成集,衣冠整洁,各执所事,必要至敬尽礼,不可忽也!

至于宗祠之摆设亦模拟皇家宗庙所设,处处体现着封建王朝的统治影响:

祠祖宗设放要整洁,神道以右为上,高祖考妣居中,尊卑以秩序,男女两边分派下先,是集长幼,更复诣祠堂,再拜开椟请主,醢酒降神,焚香参神,各再拜,酒行三献,亦各再拜。尊长行礼,男女各拜,卑幼行礼,尊长惟立视。主人行初献,主妇行亚献。次于主人者多行终献,酒需火温,每献撤去旧酒,再酌新酒,三献已周,侑食者祭,主人自斟酒,主人捧食蘧,上献饭茶,饮福受胙。礼毕,化诸钱,撤馔纳主,皆用再拜。馔肴果品,随家丰俭,务在诚敬。切不可怠慢,亦不必如古人拘日月之礼。行之若繁,易于停费,只好依俗节行事。所谓俗节如元旦、清明、端午、中元、立冬、冬至是也。凡此六祭,虽非礼文之正,世俗之人至于是日,不能不思祖宗,此皆出自于情之自然者,亦甚便也。

其次,祖先中的杰出人物是宗族崇拜的典型楷模。宗族通过对其专门列传,题写祠记,宣扬他们的事迹,鼓励宗族内部成员。比如顾氏宗族内四十二世,有独立作传者达一百多人。其中颇具时代影响的人物采取单独列传的方式,更有祠记。

下面举顾彦先祠堂记为例。作者为元朝至正十五年(1 355年)浙江行省参议鄱阳周伯琦。其曰:

吴城之东六里有邱焉,曰晋散骑常侍顾元公之墓,至是千有五十四年矣!吴人谓之顾荣墓,又以地形如凤,名凤凰岭。墓前故有祠,历岁滋多,修祠而嫠正之。新像设,具器用,秩然完饬。祠前故有二墩,植以梧桐,名双桐墩……朝论大义,卒延司马氏不绝之绪……呜呼!守道者洁身以全己身,徇义以致身为忠,未可轻重也!擅权流毒,得世唾斥者不啻鬼蜮,若公之忠义昭昭在天下,世所追慕倦倦不已,岂可以以人力至哉!公是矣,作迎送神诗,俾民歌以享焉!其辞曰:群岳之望兮岱宗,南士之望兮顾公,岱之云雨兮岁以丰!公之忠义兮功无穷,邑有贤宰兮新其宫,千载一日兮人心同,公不死兮精诚上通。吴人追慕兮嘉庆是蒙!

族谱为什么收录这么多名人谱序、皇帝封赏、宗族名士之祠记,显然是为了教育宗族成员向他们学习,而这些榜样,无非是在封建社会中出类拔萃的族中子弟。因此,族谱的整个记载都是儒家礼教思想和宣扬典范人物,这突出地显示了宗族对国家的认同。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中国之所以延续,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不断地在地方宗族中被宣扬、推行、完善,并最终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相互认同。

谱序、诰命、祠记等都是封建社会宗族组织重要的文化现象。家族通过祠堂以及祠堂的各种活动,宣传了封建道德伦理,要人们尊祖、敬宗、忠君、行孝、服从尊长,家族实际上成了封建文化的实施机构。通过敬宗收族,从而对稳定和统治地方基层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族谱宗族祠堂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