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7-04-08李伟康凯
李伟 康凯
针对地下管线基础数据不全、不准,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北京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2016年7月28日更名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市管理委”)作为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部门,经北京市统计局批准,于201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通过制定统计标准、建立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报表制度、明确统计工作责任分工、推动行业和各区建立完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制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域、全过程、全系统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掌握了全市地下管线的底数和管理情况,统计成果为查找地下管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推动了全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落实。
一、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存在的问题
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支撑着现代化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地下管线涉及的管理部门和单位众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地下管线的基础信息管理一直落后于地下管线的建设发展,制约了地下管线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地下管线领域的信息统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系统性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制度和管理体系作为保障;二是统计形式不规范,统计指标不明确,统计数据缺乏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统计范围不全面。由于地下管线运行管理的单位众多,以往地下管线数据通常来源于主要的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因此不能覆盖地下管线从起始到终端的全过程。
二、建立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报表制度
2011年,经北京市统计局批准,市城市管理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初步掌握了北京市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经北京市统计局批准,于2012年正式建立了“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报表制度”。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域、全过程、全系统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和体系,成为全国各城市中首部以地下管线为统计内容的统计报表制度。
建立统计标准。通过建立统计标准,全市域地下管线分为城市地下管线和长输管道。城市地下管线包括7大类12小类,分别为:供水(含自来水、园林绿化),排水(含雨水、污水及合流),再生水、电力(含供电、交通信号、路灯),燃气(含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供热、通信(通信信息、广播电视);长输管道包括:石油天然气管道、化工产品管道、长输供水管道。按照统计标准要求,共制定了4大类41张统计报表。
确立统计范围。按照运行功能,确立了长输管道、地下管网和用户线三段统计原则:一是以全市域为服务对象的长输管道;二是以各类社会单位为服务对象组成的地下管网;三是以终端用户为服务对象的用户线。指导原则为以建筑红线为分界点,划分地下管网和用户线,各行业结合专业管线特点,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分界点。城市地下管线统计的截止点为用户楼(门)前。
明确统计项目。结合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长度、管径、材质等常规统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期服役、权属不清、“五防”井盖、巡查、事故、井盖丢损等统计项目,为相关部门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该统计不涉及具体的地下管线的地理位置信息)。
第一,城市地下管线统计包括:按材质、压力、管径等指标划分的管线长度;按服役情况、权属情况、运行维护状况划分的管线长度;井盖类设施种类与数量;地下管线及井盖类设施区域分布情况。
第二,长输管道统计包括:管道长度、输送介质、压力等级、区域分布等具体指标。
第三,城市地下管线及长输管道的管理情况包括:巡查人员及车辆、巡查周期、按結构性隐患及外力破坏等不同类型的地下管线事故数量、处置井盖丢失及损坏问题数量、地下管线建设管理资金投入等情况。
报表制度共有4大类41张统计报表,统计指标多达1600余项。年度统计收集报表总量1123张,形成汇总表315张,总数据量达31900余项。
三、统计工作实施体系
按照北京市政府明确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依据“综合协调管理、行业和属地监管、权属主体履责”的管理原则,制定年度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方案,明确各行业、各区市政市容委和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在地下管线统计方面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
统计组织责任体系。统计工作涉及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市容委、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5大类。近年来,在具体工作中组织体系逐步完善,2016年度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共涉及单位56家,其中10家行业主管部门(管道保护部门)、30家管线单位、16区市政市容委(图1)。
市城市管理委负责统计工作的总体协调,牵头组织统计培训、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分析等工作;牵头开展数据应用研究,强化统计数据对地下管线工作的支撑作用。
各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管道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完善本行业地下管线的基础信息统计体系,督促本行业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落实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要求,对本行业地下管线统计数据进行审核。
各区市政市容委负责本地区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完善本地区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负责统计本地区内专业地下管网之外(与专业地下管网不相连)区域的地下管网,以及与其相连的所有管线(包括用户线)的基本情况。
其他直报单位:市级专业管线权属单位负责统计本单位运行维护的专业地下管网及其用户线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其专业地下管网相连、非本单位运行维护的所有管线(包括用户线)的基本情况;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负责统计本单位维护管理的水箅设施基本情况;长输管道权属单位负责统计本单位维护管理的长输管道的基本情况。各单位建立、完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数据台账,对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审核、汇总和上报;研究制定与本单位专业地下管网相连用户线的统计措施,提高用户线数据的统计质量,扩大用户线统计范围。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研究中心负责开展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提供统计实施过程中的培训、技术服务和咨询。
统计工作流程。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准备、动员部署、培训指导、过程控制、数据审核及数据汇总、分析与通报等阶段。
市区两级培训机制。市城市管理委统一开展对统计直报单位的培训,各区市政市容委分别开展对本地区基层统计单位的培训。同时,通过走访座谈、电话交流等形式加强过程控制,及时服务各直报单位,及时解答各单位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疑点与问题,掌握各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
数据质量审核机制。首先开展初步审核,从形式、逻辑关系、合理性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审核;通过初步审核后,由各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对本行业地下管线数据进行审核。通过两级审核机制,最大程度保证填报数据的准确和合理。
统计成果通报共享机制。每年统计工作完成后,编制年度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和概况,上报市政府并印发相关管理部门、各区政府,为各部门掌握地下管线的管理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供参考,服务管理决策。
四、统计工作的主要成果
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是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运行的基础,是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5年。通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加强地下管线运行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掌握管线底数,提供管理支撑
通过开展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的统计工作,逐步掌握了全市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地下管线统计长度由2011年首次统计的13.2万沟公里,上升至2015年的17.8万沟公里。在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条件,通过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专家研判的方法,对地下管线及井盖设施密度、百公里事故率、“五防”井盖、服役情况、权属、分布、管理情况等信息进行多維度、多层次分析,初步构建了地下管线运行情况综合分析方法技术体系,数据成果为地下管线管理提供了支撑(表/图2)。
(二)推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和落实
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是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运行的基础,是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开展统计工作,进一步查找各部门在地下管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未实现全覆盖、属地管理职责不清晰等,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研究,对建立全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实践,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已初步形成。由于各单位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落实情况存在差异,部分管线数据特别是用户线、管理情况等统计数据仍存在不全不准的问题,各行业、各区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尚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十三五”时期,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将更加凸显。随着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的逐步落实,必将促进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