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诗中的“衙时”作何解

2017-04-08董立功

寻根 2017年1期
关键词:韩愈

董立功

唐人韩愈曾作有《送郑尚书赴南海》一诗,诗曰:

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

盖海旗幢出,连天观阁开。

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

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

货通师子国,乐奏武王台。

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

这首诗中的“衙时龙户集,上曰马人来”一句常被学者们引用。诗中“上曰”又名“朔曰”,即农历每月初一,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诗中的“衙时”,学者们多语焉不详。陈永正先生编注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虽收录了这首诗,但并未对“衙时”进行解读。清人褚人获辑撰的《坚瓠集》一书中,有对“衙时”一词的解读:

市井之区,交易之地,其名各省不同。南方谓之牙行。牙本作互,以交互为义。互字似牙,因讹为牙。牙音似衙,又讹为衙。昌黎广州诗云“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是也。

在褚人获看来,“衙时”为“牙时”之讹。“牙行”为“交易之地”,“衙时”则为“交易之日”,类似于以前县城的定期集市。

笔者认为,褚人获对于“衙时”的解释看似合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因为这种解读脱离了韩愈诗中的语境。韩愈诗中的“郑尚书”即郑权,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同时任岭南节度使。所以韩愈才会在诗中说“番禺军府盛”。如果“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说的是龙户和马人前来集市上交易物品,显然与上下文语境不符。

既然“衙时”不是“交易之日”,那究竟为何意?宋人刘克庄在《通唐经略》中,也有关于龙户和马人的记载:“龙户马人竞来衙谒,蚌胎翠羽暂免搜求。”其中的“龙户马人竞来衙谒”一句有助于我们理解韩愈诗中的“衙时”和“上日”的具体含义。

刘克庄《通唐经略》中的“衙谒”即“到府衙拜谒”之意,应即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中的“衙时”含义。由于龙户和马人没有土地,朝廷于是规定他们以上交“蚌胎翠羽”的形式来承担赋税。唐代诗人王建曾作有《海人谣》,其中就有“采珠役象为岁赋”

的记载,指“海人”是以“采珠役象”的形式来承担赋税。刘克庄《通唐经略》中的“暂免搜求”其实就是暂停征收龙户和马人的赋税之意。

龙户和马人都是广东滨海地带的居民。宋人朱翌在其所著《猗觉寮杂记》一书中,将龙户等同于“蛋户”。南宋人曾三异在其《同话录》一书中曾提及韩愈的《送郑尚书赴南海》一诗,并介绍了馬人的来历:

昌黎广州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马人,乃马援所留人种也,若龙户,往往以为昼户而无明文。

曾三异的观点很明确,即认为马人是汉伏波将军马援所遗留下的兵士。文中“若龙户”一句说明了马人与龙户的相似性,“往往以为蛋户”则说明至少到南宋时,人们已经因为“无明文”而常常将其与“蛋户”混淆了。

对于龙户,明人王世贞在《宛委余编》中说得更具体:

龙户,在儋耳、珠崖,其人目睛皆青碧,善伏水,盖即所谓昆仑奴也。

可见,龙户是水上居民。那马人又居于何处呢?顾炎武在《肇域志》一书中也说得很明确,马人是“散居峒落中”的:

马人,本林邑蛮,从伏波流寓,后随众来附者也。始十户,后蕃衍至三百,皆姓马。其人深目豭喙,散居峒落中,献岁时至军府听令,猺撞不与同群。

“散居峒落中”一句表明马人并非水居,而是陆居。这显然与曾三异在《同话录》中所说的“若龙户”说法不同。

笔者认为,马人应为陆居,而非水居。但从“采藤捕蛎”为其生计方式来看,马人应该是滨海的陆地居民。

在唐之前,龙户和马人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统辖。唐前期国力强盛,朝廷不仅将龙户和马人纳入统辖范围,而且建立了龙户和马人定期要到当地府衙拜谒的制度,“上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衙时”应为龙户和马人到当地衙门拜谒的具体时间。

事实上,明人邝露在《赤雅》一书中也有关于马人定期到当地府衙拜谒的记载:

马人,本林邑蛮,深目豭鼻,散居峒落,献岁一至军府听令。

“献岁一至军府听令”一句表明,直到明代官府还要求马人每年都要到“军府”(应为地方官的府衙)报到一次,听候命令。对马人如此,对龙户也应该有类似要求。韩愈诗中的“衙时”其实就是龙户“定期到府衙拜谒之时”,这反映了中央王朝对广东滨海水上居民加强控制的企图。

猜你喜欢

韩愈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