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释语境下的哈佛大学世界公民教育体系初探
2017-04-08赵利明
赵利明
摘要:世界公民的概念存在着合法性质疑,并不能妨碍世界公民成为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趋向。哈佛大学在培养世界公民中形成了独特的世界公民教育体系:以丰富而包容的学校文化为基座、以国际化的课程为引导、以有组织且具目的性的世界游历为直接路径的世界公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世界公民;哈佛大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571.2
一、世界公民概念的合法性质疑及重释
世界公民概念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法理基础。比如,“公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国家的一员,现今却没有一个被全球认可的世界组织能够成为“世界公民”的“政府”,颁发世界公民的证件,因此,对于世界公民提出法理上的质疑。由于缺乏饱和度,“世界公民”被定为道德概念、精神概念,或者理解为一个拥有“世界公民”所需素质的国家公民。然而,笔者认为“世界公民”的实质不应该因为没有世界性政府组织的未现而被定义为其他,正如文学讲求不应以辞害意,不应因为没有颁发“公民证”就扭曲“世界公民”的实质。
其次,世界公民还存在着理解谬误。对于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与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的区别没有把握。世界主义者为这样一群人,“作为一部分富有的精英分子,通过教育,是这些人能够自由的在各国游走,拥有国际性的知识,并且能看到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可能不会对于这些问题采取行动”,这些人是“富有、闲暇、机会”的产物。但世界主义者是无根的(rootless),他们不会他们所在的社区真正承担义务。“世界公民”与世界主义者的之间的区别的核心在于“对于其他人的责任感与义务承担”[1]。
最后,对于世界公民概念存在质疑还在于其出现的实践偏差。由于世界公民在实践中容易被扭曲,存在着变相推销西方意识形态的嫌疑。
二、哈佛大学世界公民教育体系
1.多元而包容的校园文化
哈佛大学综合实力毋庸置疑,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学排名稳居前三。这与哈佛大学总能感知时代的脉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形式的情况下,哈佛大学对于学生发展定位由国家公民向世界公民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哈佛大学创建了旨在培养世界公民的全球性校园文化,在《哈佛大学杂志》评论中称,“福斯特校长将哈佛定义为一个全球性(cosmopolitan)的地方”[4],成为其培养的世界公民的基础和底座。
1.1丰富而全面的物质载体
哈佛大学的硬件设施世界一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图书馆。其中典藏了一千五百万卷书籍。其中怀德纳图书馆拥有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希腊等国包括世界上一百多种语言的原著;哈佛的图书馆还设有中国、东亚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室,分别用四十五种语言著成的书刊、及丰富多彩的缩微平片和视听资料。哈佛大学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博物馆拥有近二十五万件藏品,来自于欧洲、北美、北非、中东、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既有梵高的自画像,又有莫奈的《红帆船》,中国周代的玉器、日本的浮世绘,阿拉伯的书法等均在列。如此丰富多样的藏书、藏品为哈佛学生开阔眼界、拥有全球眼光提供了物质基础。
1.2直接而鲜活的文化载体
近几年,哈佛大学的国际生一直占据在校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肯尼迪学院的国际生来自于八十多个国家,占据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左右。旨在服务于国际生的哈佛国际办公室,在1944年成立之初,只有244名学生,如今已经达到了7000余名师生。[5]
同时,学校的执教者,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教师队伍”[6]。哈佛大学的教师队伍是一个活跃的资源,这些教师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会不断有不同风格、地域的研究者的到访,既有政治家,也有街头艺人。
1.3明确而深刻地学校价值期望
美国的大学校长大多是深谙教育规律的教育家,其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学生发展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大学发展的文化传统、培养目标及学校的价值期望。在最近几年的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福斯特校长不断提出对于学生在改变世界上的期待,福斯特在2011年的毕业典礼上,提出当今大学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全球化和国际化”。 提出“哈佛师生的共同期待就是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8]。近五年的毕业典礼,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哈佛大学在世界上的作为成为一个重点的话题。
2国际化的课程与教学方式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文化是全部讲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例如《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历史学的三十四项科目中,有二十项是讲述世界史,例如:《当代中国的连续性与变化:当今世界的中国与台湾大陆 》;在文学与艺术中,在四十项课程中有二十五项是关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例如:《音乐的世界:非洲》;道德伦推理学中也有《孔子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社会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中国家庭,婚姻与亲属关系:一个世纪的变化》等课程是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核心课程作为每一名哈佛学生的必须课,从其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世界公民在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中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0]。
3 有组织且具目的性的世界游历
研究表明,有组织的国外游学经历是培养世界公民认同感和全球意识的最重要方式。[12]哈佛大学培养世界公民的方式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世界各国的游历、研究和学习。
3.1 简单的实践活动类分
哈佛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创造很多直接的参与的实践活动。根据哈佛大学的参与程度以及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实践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种哈佛大学策划并出资的长期性的项目,比如,每年的夏令营项目;第二种为哈佛策划并且出资暂时性的,比如2013年哈佛大学组织的在孟加拉的考察[13];第三种,哈佛大学提议与校外组织合作并由校外組织出资,学校为此做宣传的项目,比如哈佛学生参与的CAC项目。按照所在的地点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实践活动和国外实践活动,国内的,比如:哈佛大学成立的各种研究中心,新成立的哈佛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研究所有250 多名哈佛教职员工,研究方向包括从海地及智利的震后反应,到如何减少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3.2 实践活动的特点
3.2.1 周密的策划。
无论是哈佛大学全权负责的项目还是跟其他团体合作的项目,都拥有周密的策划。例如,准备在2015年暑假进行的项目,哈佛大学就进行了精心的策划。该项目明确了要分六个地方进行,分别为新德里、班加罗尔,巴黎,格鲁吉亚,维也纳,达喀尔,弗莱堡。每个地方要研究的目标也不同,但每个目标总是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吻合。例如,在印度的一个高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实践时间从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花数周研究手机技术对于健康或者教育的影响,每个小组的学生要按时开会交流,来谈论他们的经历以及相关的知识。
3.2.2 强有力的支持。
哈佛大学的夏令营,有支持国际交流的校长创新基金的帮助,此基金是洛克菲勒所捐献的旨在帮助学生及教师增加国际经历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哈佛大学还派出专门的教师进行现场的指导。而CAC项目有商业部负责募集资金并且与与社会相关单位联系[16]。
三 启示与总结
中国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很早就有提出,古代的“大同社会”中所提倡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要有拥有普世关怀的世界公民精神;近代的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局势所迫,最后将“做世界人”改为了“做现代中国人”,然而这并不妨碍“做世界人”这一目标之伟大;伟大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将中国教育的目的确定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将为教育提出了三项要求,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以说伟人的高瞻远瞩跨越时代的局限,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今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国际性视野,比如扬州树人中学就将“做优秀的世界公民,永远的中国人”作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www.harvard.edu/president/speech/2013/opening-year-address
[2]http://campaign.harvard.edu/aspiration/advancing-global-harvard
[3][4]http://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3/09/citizen-of-the-world/
[5]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变革世界中的大学—在哈佛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