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轶事
2017-04-07林长华
林长华
这里要说的可不是著名喜剧演员王景愚那曾经风靡一时的哑剧《吃鸡》,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吃鸡轶事。
鸡与“吉”谐音,向来有吉祥、避邪、喜庆的象征意义,画家笔下的鸡,习惯起名《大吉图》。古人总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即“带冠为文,足搏距为武,敌在前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失为信”。因而,这只德禽扮演着重要的民俗角色。闽南民间就有“无鸡不成席”风俗,喜宴中必须要有鸡,取其吉祥之意。新婚第三天,新郎家要备办丰盛的酒席,专请前来做客的新娘的胞兄弟,谓之“阿舅桌”。端上“阿舅桌”第一道菜便是整只蒸熟的鸡,寓意“全家(鸡)福”“万事吉当头”,鸡头对着阿舅的座位。这时有一个庄重的礼仪,即阿舅要把鸡头移偏,发出“开席”令,大家才能动筷吃菜。
在过去,有一种场合食客很怕主人把鸡头对准自己,这就是腊月十六的“尾牙宴”。“尾牙宴”由私营公司或厂商老板宴请雇员,以犒慰大家平日的辛苦。宴席上,老板会给雇员发红利,并宣布来年继续雇聘的员工名单。雇员们因担心自己被炒鱿鱼而忧心忡忡,所以,纵然餐桌上有山珍海味也无心动筷。有的雇主碍于情面,不便直接说出要辞退的员工名字,就将宴席上一只全鸡的鸡头朝向在座的某个人,表示此人将被解雇。如果鸡头朝向老板自己,表明这年没有雇员被解聘,大家就可心情愉快地享用美味了。所以,人们又称尾牙宴的鸡为“无情鸡”。
在民间,鸡还是敬神的圣物,民间有个“上帝公吃鸡”的故事便与此有关。说是有座上帝公庙,庙里的“上帝公”很灵,有个老板生病,老板娘隔三差五带着供品去上帝公庙祈祷。每一次拜祭完后,老板娘都会发现供品中的烧鸡残缺不全,她便认为是上帝公喜欢吃烧鸡。老板知道后感觉是件好事,心情一好,病也好了大半。有个秀才听说后,觉得有点跷蹊。这天,他尾随老板娘来到庙里,躲在庙中一隅想探个究竟。秀才发现,当老板娘跪在地上磕头时,突然从上帝公“嘴巴”里钻出几只老鼠,迅速扑向烧鸡,然后抬着鸡肉回到上帝公“嘴巴”里。老板娘俯首膜拜后抬头,忽见一只老鼠拖走的鸡肉还在上帝公“嘴巴”晃动。老板娘便对“上帝公吃烧鸡”的事深信不疑。全程观察的秀才本想说出真相,唯恐老板娘不信,只好按下不表。后来,东山岛闹旱灾,来庙里添香油的信众大为减少,庙祝们生活很清苦。有个庙祝想到过去香客深信“上帝公吃烧鸡”的事,便乘人不备把香客带来祭拜的整只烧鸡偷走,想让更多香客相信上帝公显灵了。从此,上帝公庙香火又旺了起来。直到隔年正月游神节,上帝公被信众们抬出庙准备出游时,那个不信神的秀才觉得机不可失,就手捧早已备好的一壶酒,当着众多围观者的面,说:“上帝公,你今日出游,先容弟子敬奉一壶薄酒,以表诚意。”说罢,提壶往上帝公嘴巴里灌。霎时,从上帝公嘴里逃出好几只大老鼠,众人一看,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烧鸡是被老鼠偷吃了。至于庙祝偷鸡吃却无人彻查,一并记在老鼠名下。
在物资匮乏年代,吃鸡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诱惑力。那时,我家八口人,一年中能吃到鸡的机会就是除夕和重阳节。每到年夜,我们小孩子早早地围着餐桌打转。蒸鸡上桌,我们眼眸放光,仿佛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香喷喷的烤鹅,几双筷子迫不及待地伸过去。这时,家中大人赶紧阻止,说不能太自私,要分着吃。一只几斤重的鸡被分得七零八碎,每人能尝到多少鸡肉可想而知。但我们满足了,因为毕竟尝到了久违的鸡肉。有一年除夕,祖母花了大半年工夫辛苦饲养的一只大鸡突然失踪了。她非常心疼,走街串巷吆喝“祝祝”(叫鸡声),喊得喉咙冒烟仍不见鸡影。我说:“奶奶,别找了,都日暗了,那只鸡肯定在人家的肚子里了。”祖母眼噙泪水长吁短叹:“孩子,这个年夜你们没有口福了!”是啊,没有了鸡,年夜饭显得黯然失色。
物质与营养过剩的当今,吃鸡对大多数人来讲不再是奢望。但是,在上世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吃鸡如同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每当看到故事片《铁道游击队》中,日本兵在火车上吃烧鸡,连撕带啃的镜头,无数观众禁不住馋得可以听到咽口水的声音。但是,那年代农家人多养几只鸡,随时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城镇居民要买到鸡蛋都很难,更别说买鸡。过年时,食品公司虽然安排供应一些,但大多被有些人“走后门”(凭关系)买走了,老百姓排了大半天的队买到一只鸡,其高兴程度不亚于中了彩票巨奖。
15岁那年的重阳节,按照笔者老家闽南“吃鸡进成年”的风俗,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独享一只用“十全大补”炖熬的全鸡了。这天无论家里多么贫困,做家长的都要设法让年届15岁的儿女吃上一只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鸡。吃鸡要坐在门槛上,吃后意味着跨出家门,走向社会。记得那年重阳节傍晚,祖母支走了我4个妹妹,亲自“站岗把守”,让我大快朵颐完成吃鸡任务。我正准备吃鸡时,忽见面黄肌瘦的小妹在不远处瞪大眼睛往我这边看。此情此景,我怎能安心吃鸡?趁着祖母去淘米的当儿,我“违规”撕了一只鸡腿给小妹解馋。几十年一晃而过,小妹将当奶奶了,她一直念念不忘当年我给她的那只鸡腿。的确,贫时赠一口,胜过富时送一斗啊!
记得有一年,也是重阳节,表姐家两只鸡得鸡瘟死了,表姐夫舍不得扔掉,就上药铺买来当归、熟地,炖了一锅鸡汤,邀来好友“有福同享”,好友边吃边夸赞表姐夫“比自己的兄弟还亲”。岂料,就在一班哥们幸福地享受鸡之美味时,表姐回来了,看到他们吃鸡吃得红光满面,心直口快的她当着客人面问表姐夫:“你没把那两只鸡扔掉啊?”表姐夫的好友这才知道得到盛情款待的竟是病死鸡。前不久,表姐夫旧事重提,在嗔怪表姐说话没遮拦的同时,他欷■不已:“那时真是不要命了,连病死鸡都敢吃。”
在闽南婚俗中有一只“引路鸡”必不可少。“引路鸡”又叫“夫妻鸡”。姑娘定亲后,家长在备办嫁妆的同时,必须选购一对健壮无病的公鸡和母鸡,公鸡的要刚会啼鸣,母鸡必须即将下蛋。把这两只鸡养在笼中,好生侍候,保证其精神抖擞。到了女儿出嫁这天,父母扯几尺红纱绳,一头绑住母鸡的脚,一头捆住公鸡的脚,然后,把他们抱进新饭篮中,由两个女伴娘送到新郎家。待新娘入洞房,随即有人上前为“夫妻鸡”解绳,把他们放到婚床下。这时,亲朋贺客都来围观,人们习惯床前撒下一把米,观察公鸡先出来,还是母鸡先露脸。如果公鸡先出来,俗信新娘头胎会生男孩,于是满堂喝彩:“头胎生查埔(男性)!”倘若母鸡先露脸,贺客也有应变的吉语:“先生阿姐后招弟!”宾主听了自然也高兴,笑嘻嘻,乐融融的,把婚礼推向高潮。新郎家视“引路鸡”如重点文物,倍加爱护,绝对不能宰杀烹食。20世纪70年代,我表兄结婚不久,他家那对“引路鸡”遇到鸡瘟死掉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表兄心想,把鸡扔掉实在可惜,就把它们当作美味佳肴给吃了。后来表兄夫妇一生没有生育子女,家人都指责他们吃了“引路鸡”犯禁忌才遭此报应。当然这只是一种巧合而已。
往事飘忽而去,如今人们总觉得现在的鸡不是当年那个味。是不是吃多了乏味?说是也不是。你看,当年的鸡大都是散养的,随他无拘无束游逛觅食,这样任其自然成长的鸡肉质香美可口,不像当今大量笼养,想尽办法催肥上市。难怪现在人们买鸡,总要觅购农家人散养的“土鸡”。说吃鸡,顺便说个小笑话,某君有一年除夕忽觉奇痒难忍,翌日起大早去找医生看病。医生掀开他的衣服看了看皮肤后,问:“你最近有吃鸡吗?”,某君如实相告“有啊,昨晚刚吃了一只大鸡。”医生听罢,便动笔开了治梅毒针剂及口服药。某君不识,问医生为何药费那么多,医生说:“你不是说吃过‘大鸡吗?”某君哭笑不得,说:“哎呀!我吃的大鸡可是吃米的鸡。”原来,时下“鸡”成为一些从事皮肉生意的“妓”的代名詞,嫖娼也叫“剁鸡”,个别医生想当然的把鸡当“妓”,产生“误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忆往昔,那些吃鸡轶事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忆苦思甜的谈资。当笔者向蜜水中泡大的小字辈们说起这些看似荒唐的往事,他们未免感到“天方夜谭”。是啊,今非昔比,富裕起来的现代人早已不再为了解馋而吃鸡,而是要吃情调、尝新奇,要用昔年的美味鸡吊今人之胃口,难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