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4-07

陕西水利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廊道秦岭

孙 欣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04)

0 前言

秦岭在陕西省内水资源量222亿m3,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陕西省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北麓水资源量约39亿m3,约占关中渭河流域自产地表水总量的69%,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承担了关中1200万人口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支撑了近5600亿元GDP,占全省总量的32%,是整个关中水生态系统的命门和核心。秦岭北麓峪口至渭河南岸,人口密集,高新技术、工业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集中,是关天经济核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秦岭北麓区域又是陕西省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1 新形势绘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蓝图

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核心区域,站在了“向西开放”最前沿。国家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明确推进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定位区域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基地;构建以秦岭北麓、渭河和泾河沿岸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陕西省编制形成《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其要求秦岭北麓到2020年构建以西安为核心的城镇开发格局、以关中平原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基地、以秦岭为屏障的生态战略格局。

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善治秦者先治水”,所以必须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加快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综合治水、整体治水、协同治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构建“山为骨架、水系为脉、文化为魂,山环水绕、水景相依、人水和谐”的壮美画卷。秦岭北麓以其丰富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为秦岭北麓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一条红线”管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多规合一,在秦岭北麓这个重要的战场采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进行文化提升,进行水生态治理,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挑战。

2 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1)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秦岭北麓自然资源丰富、文化深厚、遗迹众多,但多数已埋藏在历史长河之中。由于活化开发利用不足,导致资源闲置率较高,未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2)文脉深远,但特色较少。秦岭北麓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璀璨夺目,但由于现实和体制等多重原因的制约,尚未形成能够代表秦岭北麓水文化的特色产品,无法将秦岭北麓水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完美呈现。

(3)市场广阔,但产品单一。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无序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原因,使得水文化产品结构单一。

(4)景观多样,但缺乏特色。水景观建设观念滞后,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导致盲目无序开发建设、景区间缺少协调,对秦岭风景区的空间景观造成一定破坏;多数风景区仍停留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较浅层次的开发利用层面,且开发雷同,缺少文化内涵,使得风景区失去自身独有特色。

3 提升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秦岭北麓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随着大众对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广泛关注,依托秦岭北麓众多峪道形成的风景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大秦岭保护相关政策与规划的引领下,结合秦岭北麓已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在对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开展水文化景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划分需要保护和适当开发的区域,控制人工建设的不合理蔓延,实现区域景观空间管控;在宏观层面,建设天然生态廊道,修复景观连接,构建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景观结构;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梳理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营造具有独特游憩体验的廊道生态景观。

(1)水文化景观规划主题在空间布局上,景观规划将延续城市空间及文脉走向。可以确定主题为“四脉贯通·百水兴秦·惠泽百姓”,其中“四脉”指地脉、文脉、水脉、绿脉;“百水”指秦岭北麓上百条峪道。

(2)水文化景观规划构建“山、水、林、田、城”生态格局,推动秦岭北麓形成“一心、两轴、三廊、四组团”的景观空间布局。其中,“一心”以西安市为核心区域;“两轴”为以城市中心—秦岭北麓为交通轴,以秦岭北麓人文历史为文化轴;“三廊”指渭河干流与支流河网节点生态景观廊道、环山路游憩廊道、峪口旅游景观廊道;“四组团”为发展旅游文化、经济产业、生态农业、郊野观光四大组团。

(3)水文化景观体系建设重点在渭河一、二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沿渭生态公园、沿渭产业带开发,构建城市水网脉络,重现活水润城的历史盛景,将渭河打造成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以环山公路为核心及发展轴,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质,形成产业休闲及配套服务旅游项目镶嵌其中的综合游憩景观廊道。除建立自然风景区外,还可以打造一系列以生态产业、娱乐休闲为主题的游憩景区,如民俗风情园、植物园、生态农场及各种形式的农家乐片区等。峪口及其以上应加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保护和展示为主;在峪口以下区域,将水系的保护与治理和生态景观营造结合起来,塑造河流湿地区域景观。此基础上,增设旅游项目及服务设施,改善景观品质,着力开发秦岭北麓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质量与文化品位,增强生态旅游区持久性吸引力。秦岭北麓百条天然峪道依托秦岭北麓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以太白山—楼观台—翠华山—王顺山—南五台—朱雀—骊山—红河谷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骨干景区的生态自然旅游带。

(3)秦岭北麓水文化体系构建秦岭北麓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人类早期文明,在历史演进中沉淀了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意义重大。秦岭北麓应当在保护和发展中形成统一的战略思路,并在相关规划政策指导下,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保护展示其独有的空间景观,深入挖掘并不断展现其文化魅力,将文化主题特色融入到空间景观中,形成自然与人文交织互融的景观统一体。通过提升风景区文化内涵与品位,使其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秦岭北麓水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建设一批精品水文化工程,包括水利风景区、秦岭博物馆、遗址公园、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峪道文化主题工程等。在精神层面上,努力提升水文化软实力,着眼长远发展,在整体规划中融入水文化元素;以平台为依托,以教育为手段,推进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立足水文化价值,突出重点做大水文化产业;发挥水文化强大功能,弘扬“上善若水”的水利行业精神。在制度层面上,规范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4 结语

随着秦岭北麓水文化景观建设体系的提升将会让整体规划效果有一个大的飞跃,既能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也能为打造国家示范性标杆工程奠定基础,到那时,就可实现“山为骨架、水系为脉、文化为魂,山环水绕、水景相依、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廊道秦岭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好忙好忙的秦岭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