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演变特征与治理措施建议
2017-04-07卢书慧张旭东朱莉莉陈声建
卢书慧 ,张旭东 ,朱莉莉 ,张 娜,陈声建
黄河宁蒙河道是黄河干流游荡性河段之一,水沙变化和河床演变复杂。特别是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水沙条件发生更大变化,宁蒙河道演变出现新问题:主槽淤积萎缩严重,过流能力降低,河势变化加剧,防洪防凌形势十分严峻[1]。由于黄河流域水量的普遍偏枯,在冲积性河段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河槽萎缩,而对龙羊峡水库运用以来宁蒙河道的淤积状况、水沙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影响程度、平滩流量的变化和河槽的过洪能力等认识不足,难以为新形势下防洪和防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因而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变化的新特点[2]。本文在分析黄河宁蒙河道水沙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演变特征,提出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治理措施建议,试图为维持黄河宁蒙河道健康生命提供科技支撑。
1 黄河宁蒙河道水沙变化
1.1 年际水沙变化
在1969~1986年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至龙羊峡水库运用前,下河沿实测年均水量为324.0亿m3,较多年平均偏大3.2%,而汛期水量171.7亿m3,较多年均值减少11%;年均输沙量为1.089亿t,较多年平均减少41%,汛期沙量0.910亿t,较多年均值相应减少43.2%。
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用后,1987~2015年年均水量247.6亿m3,较多年均值减少21%,汛期水量103.7亿m3,较多年均值减少46.3%;输沙量进一步减少,年均沙量只有0.809亿t,较多年平均值减少56.3%,汛期沙量0.630亿t,较多年均值相应减少60.7%。
1.2 年内分配变化
1969~1986年下河沿站汛期水量占全年的比例为53.0%,汛期沙量占全年的比例为83.6%,均小于建库前多年平均情况;1987~2015年汛期水沙量占年比例进一步减少,汛期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只有41.9%,汛期沙量占全年的比例减为77.9%。
年内各月水、沙量趋于均匀。特别是1987年以后,6月~10月份水量显著减少,其他月份水量增加,调整的结果5月~10月各月水量接近,平均为26亿m3,年内月水量最大最小相差2.4倍,而1968年以前的多年平均最大最小相差7.1倍。沙量以8月最大,为0.273亿t,占全年的33.8%,较多年平均减少0.473亿t;7月份次之;而11月~12月和1月~3月沙量仍非常少。可见沙量在时间上仍具不均匀性,但集中程度减弱[3]。
1.3 洪水特征变化
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调蓄作用,1986年以后进入宁蒙河道的洪水特征发生趋势性变化。1986年以后各站最大流量均减小,其中,下河沿站1965~1986年,最大流量为5840m3/s,最小流量为1680m3/s,大于4000m3/s的有6年,占27.3%,大于3000m3/s的有13年,占59.1%,只有1年小于2000m3/s。1987~2015 年,最大日均流量为 3550m3/s,最小为 1078m3/s,大于3000m3/s只有1年,占5.6%,大于2000m3/s有4年,占22.2%,小于2000m3/s有14年,占77.8%。
巴彦高勒为进入内蒙冲积河段控制站,1954~1986年,最大日均流量为5210m3/s,最小为1230m3/s,大于4000m3/s有3年,占9.1%,大于3000m3/s有17年,占51.5%,大于2000m3/s有29年,占87.9%,小于2000m3/s只有4年。1987~2015年,最大日均流量为2760m3/s,最小为817m3/s,大于2000m3/s只有1年,占5.6%,其余各年均小于2000m3/s,有2年甚至小于1000m3/s。
2 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演变特征
2.1 河道淤积加重
天然情况下,宁蒙河道处于缓慢抬升之趋势,多年平均淤积厚度在0.01~0.02m左右。但是在1986年之后,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河道淤积加重,尤以内蒙河段最为严重[4]。例如,1987~2015年内蒙河段河道年均淤积量为0.647亿t,为1962~1986年年均淤积量的4.6倍之多。河道淤积纵向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湖河口~昭君坟河段,横向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槽内。实测断面资料表明,内蒙古河段河槽淤积量由1982~1986年的65%增加到1987~2015年的87%。
2.2 断面面积减小
根据内蒙古河段河宽变化过程分析,除头道拐断面外,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昭君坟河段1965~1986年的断面平均河宽约在550m左右,而1986~2015年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昭君坟平均河宽减小到450m左右。与此同时,河床高程则不断抬升,如巴彦高勒断面深弘点从1986年到2015年抬高了2m多。河宽缩窄和河底高程的抬升必然引起断面面积的减小,例如,从1986~2015年石嘴山断面面积在水位1087.49m和1091m时分别减少271m2和293m2,三湖河口在水位1019.13 m和1020m时分别减少709m2和917m2。
2.3 平滩流量降低
过水面积的减小,使得平滩流量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前,巴彦高勒平滩流量变化在4000~5000m3/s之间,三湖河口在3000~5000m3/s之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滩流量持续减少,到2015年在1000m3/s左右,部分河段700m3/s即开始漫滩。昭君坟站平滩流量 1974~1988年在 2200~3200m3/s,到2015年仅约为1400m3/s。
2.4 同流量水位抬升
河道淤积使得同流量水位抬升,加重了防洪负担。1986年10月上游龙羊峡水库运用以来至2015年,巴彦高勒~昭君坟2000m3/s同流量水位升高1.35~1.72m。同水位过流量减少,如:水位在1050.5m时,1985年的过流量为2500m3/s,而2015年的过流量仅为200m3/s左右[5]。
3 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治理措施建议
3.1 加大上游多沙支流治理力度
黄河上游具有水沙异源的特性,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泥沙主要来自支流。发生特大暴雨时,形成洪峰高、洪量小、高含沙量的洪水,汇入黄河后易造成干流淤积,堵塞河道,如西柳沟发生大洪水时就曾多次淤塞黄河,造成严重灾害,特别是祖厉河、清水河等支流发生大洪水时,一次洪水的泥沙量多达几千万吨,所以,支流来沙是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一个主要原因。自刘家峡、龙羊峡水库修建后,支流来沙更加重了河道淤积萎缩,增加河道淤堵的机遇,因此,应加大多沙支流的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减少支流入黄沙量。
3.2 保障一定规模的输沙水量
要想维持河流健康,就必须要保障一定的水量来塑造河床。如果长期流量过小,就会引起河槽萎缩,生命力退缩。黄河上游汛期洪水基流与中游高含沙洪水遭遇后,对高含沙洪水起到了稀释作用,是自然状态下黄河自身的一种水沙调节机制。这种调节使宁蒙河道维持了较适宜的水沙搭配关系,从而形成能够满足输水输沙要求的河床形态。因此,协调黄河上游水库,在兼顾非汛期防凌、灌溉、发电的同时,适当调节径流年内分配,保障宁蒙河道一定的输沙水量,对于防止河槽萎缩不仅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6]。
3.3 开展龙刘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为治理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现状,应充分利用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作用,尽快开展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水调沙运用。运用时段应尽量选择在各支流暴雨洪水出现机遇相对较多的时段,以改善进入宁蒙河道的水沙关系,减轻宁蒙河道的淤积萎缩。经过综合分析,推荐的调水调沙运用时段如下:以水流从龙羊峡传播到龙门站15天推算龙门站的相应时间;运用历时10天时,起止时间为7月29日~8月7日;运用历时15天时,起止时间为7月28日~8月11日;运用历时20天时,起止时间为7月23日~8月11日。
4 结论
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用后,改变了出库的水沙过程,使得进入黄河上游宁蒙河道的年均水沙明显减少,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水沙的剧烈变化导致宁蒙河道严重淤积萎缩,主要表现为同流量水位抬升,河床持续抬高,过流面积减小,平滩流量降低。为缓解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现状,建议加大黄河上游多沙支流治理力度,减少支流入黄沙量、保障宁蒙河道一定规模的输沙水量、尽快开展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1]胡春宏,等著.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响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侯素珍,常温花等.宁蒙河道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分析[R].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
[3]张晓华,郑艳爽等.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R].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
[4]胡春宏,陈绪坚,陈建国.黄河水沙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研究[J].水利学报,2008,39(5):518-527.
[5]张原峰,刘晓燕,张晓华.黄河下游中常洪水调控指标[J].泥沙研究,2006,(6):1-5.
[6]胡春宏,陈建国,王崇浩,董占地.黄河宁蒙河道输沙用水分析[R].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