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2017-04-07

山西建筑 2017年30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污染理念

李 莉 霞

(吕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李 莉 霞

(吕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山西 吕梁 033000)

为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建筑行业要努力做到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渗透到建筑房屋设计中,对绿色建筑的概述及特征进行简要介绍,阐释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建筑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此以往,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状况。建筑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产经营者不仅在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住宅环境,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概述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通常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它指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对自然环境及人身无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所建造的一种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建材通常很少使用合成材料,多使用环保建材、生态建材,如绿色涂料、生态混凝土等,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节约能源的同时为所居住的人们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亲切体验。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因此绿色建筑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不同之处,主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节约环保。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物的过程中,节约资源,尽量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健康舒适。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人们幸福指数,从而有利于打造一个宜居城市;三是实现自然和谐。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人人都能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2.1保护环境的原则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这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在设计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确保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符合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在设计一栋建筑之前,设计师通常要仔细勘察施工现场,制定一套详细的设计建筑方案,为今后的施工建设及到最终竣工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防止有害建筑的隐患出现,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

2.2节约能源消耗的原则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又不断持续增加,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致使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目前节约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设计人员在建设房屋时要应用绿色设计理念,坚持节约能源的原则,重视能源的利用情况,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能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在保证建筑性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减少能源的使用,要采用新型的节能材料,从而缓解能源紧张问题。

2.3消除污染的原则

消除污染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建设施工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不仅无处存放,占据空间,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为了避免施工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就要将绿色设计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管理,从根本上降低污染时间的发生。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3.1合理选择房屋建设材料

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能够为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环保材料的合理选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不断对旧有材料进行改进和创新,研发环保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选用生产耗能低的材料和回收率高的材料,以减少施工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能耗问题的出现,从而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做好选材工作,可以对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一定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减少建筑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对人体和环境构成的危害。装饰地面时,尽量选择实木、硬木、陶瓷等材料。同时要注重改进建筑设计的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设计工艺,依靠绿色建筑设计的引导,提升建筑物的质量,使建筑物符合节能减排的建设要求。

3.2合理设计建筑选址

过去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美观大方,空间功能组织连贯,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则强调借助周边的自然环境,考虑周围的地质环境并合理利用,使建筑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在建筑布局方面加强节能理论的应用,注重把握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加绿色节能效果。在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朝向,生态环境,与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做到周边自然环境利用最大化。对于建筑的布局,要充分考虑采光效果,避免遮挡周边建筑和被周边建筑遮挡,一定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合理布局。另外,要选择日照条件比较好的建设场地,仔细勘察周边建筑。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公路交通网的密集度,尽量选择水资源发达,植被覆盖率高的场所。

3.3合理设计建筑外部环境

在建筑项目开展施工前,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需求,合理设计建筑房屋的外部环境,创造一个节能环保的优良环境。具体表现为扩大植被覆盖率。在建筑周围进行绿化,使空气更加清新,使环境更加优美。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历年的重要主题,将外部环境与房屋设计工作紧密结合,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应当看到,绿色建筑在某些时候,会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施工工作人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并做到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好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中,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4确保人的健康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是首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因此,材料的选用,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声音环境等等都必须严格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建筑给排水、通风设备、电气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风,完善并优化建筑通风系统,尽量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利用自然风,既环保,又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减少自来水的使用,提高房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利用自然采光的方式来进行室内采光,进而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逐步增大,尤其是在建筑领域。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关注“绿色建筑”这一崭新课题,并在设计中逐步融入绿色设计的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这对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王 硕.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江西建材,2017(22):27.

[2] 李 胜.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7(22):59,63.

[3] 郭颖莹.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9):6,9.

[4] 曾碧青.以“厦门市绿色建筑集成示范楼”为例谈绿色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40):50-51.

[5] 余 佳.关于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40):53-54.

Explorationongreenbuildingdesignconceptinbuildingdesign

LiLixia

(LvliangBuildingSurvey&DesignInstitute,Lvliang033000,China)

In order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resources shortag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into building housing design for building industry.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green building and its properties, illustrates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 and finally analyzes specific expression on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in building design.

building design, green building design, building project

1009-6825(2017)30-0179-02

2017-08-12

李莉霞(1962- ),女,工程师

TU201.5

A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污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