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巴蜀地区马头墙形态特征

2017-04-07

山西建筑 2017年30期
关键词:场镇马头墙山墙

赵 万 清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谈巴蜀地区马头墙形态特征

赵 万 清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经实地走访调研,对巴蜀地区马头山墙的形态特征及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并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巴蜀地区马头山墙形态构成的内部原因。

巴蜀,马头墙,移民文化

1 巴蜀地区马头墙基本调研

巴蜀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独特的地貌使得当地劳动人民除考虑风俗习惯、个人喜好、风水堪舆等常规做法外,还需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建筑的形式、居住空间作出应变。研究马头墙在巴蜀地区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环境的考虑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故笔者选取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场镇进行调研取材,覆盖范围包含了四川大部分区域及重庆局部地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中心以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区域。对于巴蜀境内的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山脉以及云贵高原带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条件所限并未过多涉及。本次调研笔者共选取31个场镇,按场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大致可分为:川西10个,川南7个,川北6个,川东8个。需要指出的是,巴蜀地区自古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文化博大精深、物产丰富,场镇形成的主导因素也是不均等的,故笔者更倾向于对各个场镇中马头墙作用影响的大小进行划分,从而更清晰的展现每个场镇中马头墙形态特征。

调研中,笔者发现巴蜀地区马头墙的样式多种多样,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有的呈非对称式出现,有的出现在山墙以外,有的顺应地势的变化,出现了波浪形式,或转折形式等,其基本类型以及构造特征整理如下:

1)对称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处于建筑山墙面,且前、后与左、右均为对称式,是巴蜀平坦地区常见形式,较为典型,代表实例为洛带民居马头墙;2)非对称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并不处于对称位置上,据当地人口述主要受风水影响,代表实例为仙市广东会馆;3)对称式不连续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体量较大,一般出现在大型院落的公共建筑上,且前后马头墙并不直接相连,靠一段矮墙联系,代表实例为白衣镇白衣庵;4)折叠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前后连续,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马头墙适应地势展现为折叠式,代表实例为自贡王爷庙;5)正立面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所处的位置在建筑的正立面上,强调做工和装饰,代表实例为李庄天上宫;6)转折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所处位置为建筑立面上,同时根据特殊的地形进行了转折,代表实例为周子镇万寿宫(江西会馆);7)完全立面式马头墙——这类马头墙所处的位置完全平行于建筑立面,着力呈现马头墙的完整连续形态,代表实例为李庄东岳庙。

2 巴蜀地区马头墙特色形态分析

通过对巴蜀地区搜集到的马头墙进行整理后发现,其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多种特殊形态的产生,均反映出马头墙在巴蜀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下面笔者对巴蜀地区几种较为独特的马头墙做重点介绍。

2.1折叠式马头墙

重庆湖广会馆,地处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带。建筑群依托山势,沿梯级上升前后高差达十余米,建筑中的马头山墙也顺应地势起伏从江面蜿蜒上升,前后连接成片,通过弧形和梯状马头山墙相互结合的做法增强了建筑完整伟岸的一面。

又如柳江镇中的民居府邸,位于花溪河畔,建筑为适应河边的低地与逐渐上升的高差,民居大多采用了吊脚楼的做法。场镇中一处普通民居的马头墙,采用了普通的简式马头山墙,但马头山墙也顺应地势,逐渐升高,结合远处起伏的山脉使得建筑融入环境之中。场镇中大户人家的马头墙,其精美的细节处理和对马头墙大量的雕饰,刻画,以及造型上的更新均展现出建筑主人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

再如自贡桓候宫,又名张爷庙,建于一山坡上,为院落式空间布局,前殿为戏楼,后殿为主殿,两侧为厢房。主殿处于地势最高点,两侧山墙采用落差式马头墙,前殿则采用弧形马头墙。两段山墙处于不同高差地坪上,为取得空间的连贯性,在两段山墙之间增加两个梯级用于过渡。这样既解决了高差的问题,又凸显了主殿的地位。

2.2转折式马头墙

周子镇,三面环山一面向嘉陵江,因整个小镇建在山坡之上,地势高差明显。场镇中的万寿宫(江西会馆)位于山腰位置,为适应地形,其一侧马头墙在转弯处使用了转折的做法,并且为了克服坡地地形造成的对建筑侧面的遮挡,将本来应置于山墙位置的马头墙作为建筑正立面,展现马头墙形象的同时,增添了建筑的气势。

2.3与建筑功能结合的马头墙

塘河镇在清代即为著名的船帮码头,场镇建设围绕码头文化展开。场镇中的王爷庙,建筑形式独特,入口并不在立面中心部位,且通道狭长、低矮,防御性极好。建筑构造中大量出现了弧线和曲线的样式,如檐下月梁,以及两侧马头山墙等。这种波浪式的造型也隐喻了船帮会馆与水浪的某种关联性。

场镇中王爷庙的马头山墙与正立面结合的手法,十分巧妙。通过在马头墙上开洞,解决了屋面高度低于山墙的问题,使得建筑在追求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屋面排水的要求,同时打破了略显呆板的立面形式。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独特的做法并非塘河镇中王爷庙所独有的,在笔者所调研的罗泉镇中同样发现了类似的山墙形式,这种做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将建筑的功能性与美观造型巧妙结合,尤其是在过去社会不稳定的时期,考虑到居民对建筑防御性的要求,在不增加屋面高度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工匠巧心设计的,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 巴蜀地区马头墙形成文化背景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技艺、审美的结晶。从原始社会的聚落形式,到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再到明清时期砖石建筑的出现,每一个阶段的改变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每个时代、区域的文化理念也在建筑形式上得到一定继承并保留下来。巴蜀地区自古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但在历史变迁的浪潮中,文化的区域界限并不如其地理位置一样“四塞险固”,自古“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便印证了这一点。从历史上看,巴蜀文化受到多次大移民运动的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是明末清初的移民潮,使得巴蜀地区人口结构产生巨大的改变,并由此带来各地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是形成现有巴蜀场镇及其独特建筑风格重要的历史背景。

经调研,笔者发现巴蜀地区马头墙具有在普通民居上使用较少,而会馆、祠庙等公共建筑上使用较多的特点。回顾巴蜀历史,会馆建筑及祠庙等公共建筑其产生的本质是移民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而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会馆建筑中的马头墙其本身也承载着移民的精神信仰,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移民原住地和本土文化的特征。虽然现阶段并没有完整的资料证明巴蜀地区的马头墙和移民之间的因果关联,但必须认可的是,移民文化对巴蜀建筑中马头墙这一构建形式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另一方面,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马头墙这种具有标识性的建筑符号在民居和公共建筑中也拥有着显著不同的样貌,如自贡仙市镇的江西会馆为江西籍盐商所建的移民会馆,现仅剩山神庙一座,两侧山墙上的马头墙保存完好,墙脊、墙檐、墙身层次分明,墙脊和墙檐下都有装饰性的图案。广东会馆与福建会馆所建时间相差不大,且位置相隔不远,山墙两侧的马头墙做工精美。而场镇中的普通民居则为典型的双坡悬山屋顶,穿斗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又如李庄玉佛寺,为福建移民所建移民会馆,会馆正立面和两侧山墙都采用了马头墙形式,装饰极尽奢华;当地的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为湖广移民所建,两侧山墙使用了落差式马头墙形式,墙身上雕刻的绘画故事,形象生动。而李庄普通民居的建筑结构形式多为穿斗木结构,悬山屋顶。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自古就有根据屋面区分建筑等级的要求,如庑殿等级最高,歇山次之,悬山在普通民居中较为普遍,而硬山等级最低。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受皇权、礼教制约,对建筑形式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巴蜀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也不例外,而马头墙作为硬山山墙的一种,因其远远高出屋面的形式特征,其本身便具有迥异于传统建筑普通民居的样貌特点。因此移民会馆、祠庙等公共建筑中选用带有马头墙这种建筑构建样式可以很好的与民居进行区分,更好的展示建筑背后的身份及地位。故一种合理的推断是:巴蜀地区的马头墙,除了作为对公共建筑防火保护的一种需求外,也具有等级差异以及文化区别的标识作用。

[1] 谭 红.巴蜀移民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5:784.

[2] 赵万民,李泽新.安居古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0.

[3] 赵 逵.“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33.

[4] 葛建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 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74.

[6] 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51.

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aTauwallinBashuarea

ZhaoWanqing

(Schoo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UrbanVocationalCollegeofSichuan,Chengdu610000,China)

After field visits,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examples of Ma Tau gables in Bashu area. And discusses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Ma Tau gable in Bashu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actors.

Bashu, horse head wall, immigration culture

1009-6825(2017)30-0025-03

2017-08-13

赵万清(1985- ),男,硕士

K928.71

A

猜你喜欢

场镇马头墙山墙
陈沛捷 庄绿妮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青砖小瓦马头墙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1)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3)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4)
撤乡并镇后原场镇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忠县42个被撤并场镇为例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重庆市渝北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