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策略探讨
2017-04-07王国亭罗炳金
王国亭,罗炳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策略探讨
王国亭,罗炳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文章对宁波纺织服装业的“二元”结构特征的优缺点、发展瓶颈进行分析,得出第一层次的企业的技术、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但“二元”结构特征也制约了宁波纺织服装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对策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搭建多方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制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二元结构;纺织;技术创新;机制
1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而形成的各产业技术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产业内涵式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最关键的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本质是经济与科技集成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共同演进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创意、创新、新方案、新设想、灵感的产生和商业化过程一系列活动[1,2],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行业成功的最主要驱动力。
在“十二五”期间,宁波纺织业面对国内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产业要素环境制约的压力,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纺织产业的平稳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宁波纺织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突破产业瓶颈、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产业全面转型的升级期,宁波纺织企业必须借助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采用信息化、柔性制造技术优化纺织品的设计和生产,利用新的设计和产品开拓纺织市场。
2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分析
纺织服装是宁波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宁波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宁波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5000余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近40万,形成了规模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竞争较大,中小型企业规模偏小但数量较多的“二元结构”。
在宁波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中,处于第一层次的大企业,如宁波申州针织有限公司、宁波雅戈尔集团、宁波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宁波维科集团、宁波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其他企业起引领作用。这些大企业是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中,处于第二层次的中小企业通过专注于自身的加工环节和产品品质,成为产业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独特的纺织块状经济和比较优势,如象山、慈溪、北仑的针织业,奉化、鄞州的服装业,这些中小企业结合第一层次的大企业,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纺织产业链,如全国最大的色纺纱生产基地、最大的提花织造基地、最大的针织品生产基地和服装生产基地。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逐步进行梯度转移,大型企业在掌握高档面料研发,品牌与设计等关键环节的同时,将中低档加工技术与生产能力适度转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纺织产业价值链的优化和整合。如宁波中鑫毛纺集团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东西互动,初步实施总部经济,并逐步实现生产基地的梯度转移,在浙江西部衢州江山地区建立了毛纺织染生产基地,在原有以纱线、面料二大产品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纱线带动纱线、面料带动纱线、成衣带动纱线与面料的战略,发展服务贸易,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3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瓶颈分析
3.1 产业结构瓶颈
在宏观层面,宁波纺织服装业“二元结构”对行业的粗放型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小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处在第一层次的企业规模虽然不小,但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没有领先国外同类企业,在国际上还没有技术上的话语权;大企业间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处在第二层次的中小企业产品特色和小批量多品种特点不明显,技术差别化不显著,响应市场的速度不快,产品同质竞争普遍存在。同时,宁波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中,缺乏中高端服装和家纺面辅料专业市场,而且宁波纺织服装集群地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交流也不足,呈一定的封闭状态。
这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成为产业升级的结构瓶颈。
3.2 产业技术瓶颈
在微观结构上,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在纤维材料、色纺纱、面料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有一定优势,但就总体而言,产业整体科技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品差异化水平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服装设计在国际上还是相对滞后。
从专利结构来看,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是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为主,发明专利授权不多,宁波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大多数以模仿和跟踪引进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性产品不多。
4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对策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产业的创新就是改变生产函数的活动[3],包括了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等五种创新范式,其中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就是技术创新。要实现技术创新,应该在产业结构、机制和研发投入三个方面下功夫。
4.1 合理的产业梯度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产业整合的基本是价值链整合,通过产业整合,构建合理产业梯度,可以促进专业化水平,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从而能提高产业链的效能。
宁波纺织服装业应在原来“二元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构建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使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又适度竞争的格局。处于第一层次的企业基于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品牌运作和渠道优化,在产业起到引领、示范和被追随的作用,而处在第二层次的中小企业,基于自己的特色,通过追随第一层次而形成的发展动力、同行的竞争压力和合作的驱动力,促进产业集群中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充分孵化产业集群优势。
4.2 搭建多方合作技术创新平台
基于纺织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核心,建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同时通过搭建多方合作平台,使纺织企业可以获得创新所需资源的同时,以较少的投入、较低的门槛实现技术创新,增快创新的步伐。
4.2.1 纺织品检测和信息服务平台
以时尚纺织品检测评价为重点,联合世界知名检测公司,建立涵盖纺、织、染全产业链开放性公共检测及评价中心,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满足社会产业发展和升级改造需求,建立检测资源的共享机制,提供检测和质量认证服务,探索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产、教融合运行体制,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宁波纺织服装产品开发的质量管理,推动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强化纺织产地品牌效应,并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制定新的标准,加强学习标准、执行标准和制订标准的工作,全面实施标准战略。
通过检查资源公开共享平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检测、培训、定制化等业务,有效收集相关技术、专利、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等信息,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等资源共享机制,提供政府有关质量和安全的法律、法规等信息化服务。
通过纺织服装信息服务公共平台,跟踪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动态,收集纺织技术信息、服装流行信息和市场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技术、设备、面料、市场供求、流行时尚和人力资源等信息,以信息指导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与上下游企业、客户、政府的良好信息协作关系。
4.2.2 纺织品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面向时尚纺织、创意纺织、技术纺织和民生纺织,通过深度产、教融合、自主创新、联合开发、引进智力资源等方式,搭建纺织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使纺织品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成为 “专业教学、产品研发”产、教融合育人与服务平台;成为“立足行业、服务全省、校企联动”纺织新技术、纺织新产品的推广中心。
通过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承接省部级及以上技术攻关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依托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加强产品设计,通过创意设计植入文化内涵,丰富时尚元素,以创意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设计服务平台,实现设计作品的展示和交易,促进企业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产业创意水平。
4.3 加强“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制造
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互联网+”战略,加快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和后整理的控制智能化、产品设计制造的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商贸和咨询服务网络化,在关键工序、生产过程、环境保护、能源管理等方面推进智能制造。
促进制造过程的“两化融合”,通过装备改造和引进,加强纺织服装制造与技术创新,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重视设计、工艺、管理等全过程数字化研发,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大力运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M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三维人体测量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MTM(单量单载)、VTO(虚拟展示)、RFID(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大数据、云计算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纺织服装制造升级换代。
4.4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十三五”期间,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纺织服装企业本身应充分利用好多方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并快速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处在第一层次的企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重点发展紧密纺系列产品、常规精品系列及丰富的花式纱系列,合理应用多种不同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实现优势互补,改善面料的服用性能和使用性能,积极研发高性能、功能性整理剂和整理技术,开发高品质多功能性面料,力求变传统来样加工模式为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利用自己的特色优势,可采用差异化、集中化的战略,重点发展满足航天、国防、安全防护、能源等高端领域需求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基纤维,解决原料的多元化。
5 结语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最明显的特征是“二元”结构,处在第一层次的企业,技术、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独特的纺织块状经济,但“二元”结构也制约宁波纺织服装的进一步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宁波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推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构建合理产业梯度,加快专业化,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和特色产业群,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这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提;通过多方合作创建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如纺织品检测和纺织品信息服务平台、纺织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立面向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机制,构建起以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和结构体系。
加大信息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以“两化”融合为途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成在优势产业领域集中发展一批高技术纺织产业。
[1] Melissa A.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阳长征,李慧敏.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文化构建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80—83.
[3] 谢言,高山行.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85—96.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Ningbo Textile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angGuoting,LuoBingjin
(Zhejiang Textile Fashion College, Ningbo 315211,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bottlenecks of dual structure of Ningbo texti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level of enterprises had certain advantages in technology and product brand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rmed a certain scale of industrial cluster, but the dual structure also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ingbo textiles. During 13th Five Year Plan, the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Ningbo textiles industry need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m reasonable structures of industrial gradient, construct coopera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establish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intensify information fus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mprove enterprise's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y; dual structure; textil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2016-11-1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14-2B-006)
王国亭(1964—),男,浙江台州人,助理研究员。
F407.86
B
1009-3028(2017)01-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