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永远在路上”
2017-04-07任陇婵
媒体融合“永远在路上”
2014年中央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媒体融合一直是传媒业叫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被视为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之路。广电业行动起来,在行政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双驱动下,进行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的探索,形成了千帆竞发、浩浩荡荡向新媒体进军的景观。
三年来,各级广电媒体搭乘“微时代”的快车,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由简单相加的“合”步入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的新阶段,目前省级以上广电媒体、大部分市、县台都实现了“两微一端一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网站),一云多屏、多屏互动、城市信息云平台、中央厨房式智慧融媒体中心等更高层次的融合也不断涌现,还出现了跨区域、跨层级、跨行业、跨媒体联合发展、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融媒体平台联合体。
“媒体融合新政”虽然得到了传媒业的广泛响应,但给各级各类媒体带来的机会显然并非均等,这一轮“政策红利”也并非让所有的传统媒体都能雨露均沾,对于某些已失去体制庇护完全市场化的传统媒体(如某些纸媒)不啻为“催命符”,这主要是由现行传媒体制下各级各类传统媒体的主客观差异性造成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很快触到了“天花板”,不论观念或行动似乎怎么也赶不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飞速迭代更新的步伐,更赶不上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在新业态、新功能、用户规模、经济体量等方面呈几何数量级超常规裂变式增长的速度。
统观目前得到高层首肯以及见诸媒端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家级媒体和强势省级媒体,表明了有关扶持政策是帮大不帮小、扶强不扶弱,不论高层意图还是资源条件,都注定了能够得到“政策红利”眷顾的只是极少数传统主流媒体。就广电业而言,这三年来,大多数广电媒体的运营状况都在持续恶化,受众、收视和广告收入规模日渐萎缩,业内的资源聚集和广告收入呈“马太效应”,大部分要素资源和收入向中央三台(央视、央广、国际台)、一线卫视与前几位二线卫视集聚,弱势卫视和地面频道频率的收入呈普遍下滑态势。各种成功案例中缺乏市、县级传统主流媒体的样本,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媒体融合有关政策的实质性“偏好”。
从中央和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文件以及业界学界对“媒体融合”的定义、诠释来看,当下媒体融合的概念内涵,在行业上不是一个全行业和全产业链的概念,更偏重于新闻传播功能;在功能上不是一个全功能的概念,偏重于新闻报道、宣传喉舌、公共服务等媒体功能(政治和行政语境中统称为“公益性事业”),其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方面有所弱化;在方式上不是双向化的概念,各种文本表达中的媒体融合,以及人们对媒体融合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占领新阵地”、将新技术新媒体纳入传统媒体现行体制、业务框架的单向式思维,因广电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许多资源和产业领域不允许互联网新媒体企业进入。
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和市场千变万化的条件下,媒体融合永远不可能是一个过去式的结果,而是一个现在式的过程,因此,媒体融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转换也“永远在路上”。从发展趋势看,未来所有的传统媒体在主体结构、业务布局、传媒业态、接收终端、运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将呈全媒体化,差异性会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电视的去屏化,电视的客厅模式将被颠覆,这意味着现有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形态将会发生大的改变。未来有可能会以中央三台和一线省级台为主形成“新型主流广电媒体阵营”,其中的中央级媒体偏重于传媒功能,省级“巨头”则偏重于产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