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小语种专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2017-04-07于捷
于捷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诸多企业和公司纷纷走出国门,所需的小语种人才也就越来越多。从近几年企业对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小语种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对高职小语种专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与模式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高职 小语种专业 合作培养人才 现状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诸多企业和公司纷纷走出国门,所需的小语种人才也就越来越多。以对外贸易为例,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无疑加大对小语种人才的储备。同时,中国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国外纷纷设立分支,亦迫切需要当地小语种人才。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贸易涉及世界各地。其中,东盟、东北亚、欧盟、独联体等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从近几年企业对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小语种人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韩语、俄语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及合资企业、大型企业的涉外机构、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等单位均是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因此,笔者认为,对高职小语种专业合作培养人才现状的研究势在必行。此外,如何推动高职应用外语类,尤其是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竞争力,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这也是我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小语种专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
1.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弱,合作稳定性差
高职小语种专业“订单”培养即使签订了合作的协议,也只是院校每年固定向公司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仍然是学校全权负责,企业除了接纳合同数量的实习生之外不参与其他事情。但是,由于每年学校招生人数多,教师少,真正做到能到企业挂职的教师非常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也由于课时过多工作量大而无法实现,导致小语种专业教师无法真正达到“双师”水平。
2.企业参与度低,合作缺乏积极性
高职小语种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要做到三方供应,即企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合作方就是学校和相关企业,并且企业处于该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企业热情度低,学校寻找合作方的困难程度就加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就无法有效实现“订单”培养模式,这也是很多国家高职院校实现“订单”培养模式时很多国家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订单式”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关注个体的职业发展需要,因此,只有企业有高涨的热情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
3.学生参与性差,家长支持率低
有的学校有想设置订单班的意向,可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想要参与进来的学生不多,都是将信将疑的态度。很多学生想要参加,可是家长不同意,觉得“订单”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像货物一样推销出去,惟恐就业时学生利益受损,所以很多家长都不主张孩子参与订单班。
三、高职小语种专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建议与举措
1.基于企业视角,提高企业对小语种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订单培养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高职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合作模式。而这种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质是以“或有雇佣合约”为基础的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将基于企业视角,通过对企业在选择校企合作条件分析基础上,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校企合作应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利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加强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品牌建设,提高交易专用性和企业合作培养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模式等方式,提高学校为企业培养的人才专用性,切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改变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建立紧密的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双赢甚至多赢局面。
2.构建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基地—公司—企业”双语多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企业高职岗位、职业活动需要为主体;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的要求,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明确具体,凸显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培养特色。小语种专业将在广泛调研、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过程)的基础上,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以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为基础,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备企业特点的实践环境,开创校办工作室(企业),将课堂教学与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来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并重的教学特色。充分利用相关行业、企业资源,将课堂移植进公司和企业,将企业移植到基地课堂和公司,突出双语教学、双语服务、双语研发的特色,实施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基地—公司—企业”双语多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我院小语种专业加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浏阳花炮有限公司、广州棒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厚龙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从这些企业中聘请大量的企业专家教师来进行讲座或实训教学,邀请他们参与开发校本教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小语种专业为培养专业“双师型”教师,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参与生产实践应用,每学期选派3名左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30~90天的挂职锻炼,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双师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提升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增强学生和家长对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新名词,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听说过,更加不了解,难免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学校对于“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和阐述,努力争取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尽量用订单班培养的优势和亮点来说服学生和家长参与和支持“订单班”的建设。同时,学校一旦选择了订单培养模式,就要增加许多工作量,加大开支,不要为了避免麻烦选择放弃,否则订单培养模式也就“流产”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企业参与高职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基于企业视角,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使企业与小语种专业进行实质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基地—公司—企業”双语多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的棘手问题,而且拓宽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多方利益,达到了互利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玉华,曹永铧.山西省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反思[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2).
[2]刘志勇.企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选择条件研究[J].职教论坛,2013,(21).
[3]刘志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理研究[J].高教探索,2013,(05).
[4]杨桂玲.环首都经济圈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