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头里长出的颂词

2017-04-07郭勇

当代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空旷诗集骨头

郭勇

或许是对诗歌的痴迷与钟爱,身为“80”后中学教师的野渡,从诗集《内心的石头》到《沧桑辞》,再到今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骨头记》,无论是写作题材、视野,还是个人精神定位,他都饱含着对语言本身的告白和对诗歌传统的致敬。

《骨头记》是野渡的第三本诗集,全书分为“我爱着那些卑微的事物”“一个人的空旷”“风吹故乡”和“赠诗和评论”等四辑,共收录诗歌134首。或是回忆,或是写人,但野渡笔下的抒情对象没有直接指向他们。正如野渡所说:“作为诗歌写作者,要学会从平凡与普通之间发现诗意,并带着人性的悲悯情怀,构建充满真情的诗意空间。”

野渡认为,诗歌是他整个生命的阳光通道和破译密码。从诗集《骨头记》中发现,审视和描摹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及农村生活,已成为野渡诗学探索与诗歌技艺实践的重要维度。野渡在《对疯子的再次描述》中这样写道:“找个角落蹲下/那些风,还是会紧跟上来/像一些刽子手/处处布满了处心积虑/把这颗低贱的骨头躺下吧/抓住大地的心跳和脉搏/让它干脆把无赖的卑微收留。”如此独特韵味氤氲在野渡的诸多诗作中,让每一次抒情都变成是情感选择的再确认与再塑造。

思索“血性”与“梦想”的瞬间,野渡把那些细碎与庞杂的事物推倒重构。这是诗歌所谓的病理,或者说是生活重压之下病变的心理衍生,有效果破解了“诗歌身份的焦虑”。《石头记》《疯子独白书》《雪花飘了下来》等作品就是最好的印证,野渡将叙事场置放在生命形态与轨迹的问题上,以虔诚的心性感受诗歌信仰与生活的水乳交融,追问与思辨引人沉思。

在《低处的生活》中,野渡这样写道:“低头的瞬间/我会看到/一群卑微的蚂蚁/艰难地搬动生活/纵然大雨骤至/它们,也能忘乎所以”。这些诗句,巧妙地将各种物态融入诗作中,使作品富裕鲜活有趣的生命和故事。作為某种隐喻或象征的蚂蚁,它与“低处”有关,在看似远离宏大题旨的外形下,蕴藏着来自我内心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直观感摹与生命感悟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孤独”是个体之人静止的生命状态,那么由“孤独”引申出来的诡异和荒诞,就是野渡对个体之人生活和深邃命运的敏感洞察。在《安洛之雾》中,野渡以“雾”为隐喻,不动声色地抒发时间与“我”的距离:“这些白色的事物/仿佛一场风暴/布下了天罗地网/在安洛的冬天席卷而来/将每一个颤抖的神经末梢/包裹得天衣无缝/向四周膨胀的欲望和激情/淹没在一场空旷的大雾里。”

野渡赋予“雾”最具有冲击力的特质和功效,并用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作品来阐释和抒发其身所处的真相。“将整个安洛严实包裹/没有丝毫缝隙/能让我们找到逃窜之路/天空和大地水乳交融/寒潮来袭/我们把身体严加密封。”《大雾记》对此,正如著名诗人、评论家赵卫峰在《骨头记》的序中所说:“野渡在坚持打造自己的乌托邦,他直面人生与现时,字里行间热度昭然;野渡的诗,有着明显的男人味!这味当然不乏温暖与柔和,更多充满的是言志倾向和承担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创作不是简单的“堆文字”和“段句子”,更重要的是拥有“自我还原”之境的思考。从《离婚记》《在秋天的背后》等诗歌看出,野渡的诗歌没有特意引用华丽的辞藻,而是努力表现灵魂与中心主义的沟通。他在《落单的鸟巢》中写道:“一群优伤/很快在清冷的巢里栖满/这么窄小的鸟巢/恍若装满无边的空旷/又若枯槁的核桃树下/盛满老人和孩子的村庄。”诗歌的最后,野渡敢于用怀疑的精神表达复杂心境写出痛感,并涉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这不得不承认是野渡的“诗歌特色”之举。

透过诗集《骨头记》,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野渡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悲悯情怀下的深切渴求、反思、寻觅与呼唤。诚如野渡在《清明之殇》中所述:“阳光/依旧抚摸着沉睡的土粒/唯有活着的人才知道/该怎样把褶皱的日子熨平。”这毕竟也是思考境界,前人有“我手写我口、皆成律度”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野渡的《骨头记》是一部从骨头里长出的颂词,在遍布痛楚与温情的同时,既给人欣喜、又引人思考。

猜你喜欢

空旷诗集骨头
失眠
空旷
精神生态学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雪域
君儿的诗
小狗叼骨头
Mr. No—Nose
诗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