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办高校理事会制度创新研究
2017-04-07李添黄颢波陈育辉
李添+黄颢波+陈育辉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实现了合作内容和领域上的不断扩大。公办高校理事会是高校同社会联系的纽带,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进行理事会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的探索,使之发挥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为此,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高校理事会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进行理事会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公办高校 理事会 制度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建议。事实上,有不少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建立理事会的实践工作,并且在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公办高校理事会在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挥理事会在高校办学与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高校理事会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初,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就已经建立了董事会,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制度。建国后,政府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绝大多数高校废除了董事会。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情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高校开始申明要求自主办学的主张,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中。1987年,汕头大学首先设立理事会,此后理事会如雨后的春笋,全国大多数学校开始建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理事会。目前,我国已经有逾200所高校建立了理事会或相关组织。2014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教育部审议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并于2014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高校理事会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对理事会的性质、组成、例会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以指导待建理事会和已存在理事会的工作,为理事会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现有高校理事会运行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办高校已经成立了理事会,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并没有发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民主决策、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究其根本,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理事会定位不明确
大学理事会的定位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是不同,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咨询型、决策型、半咨询型与半决策型。根据《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公办高校理事会的定位应该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是社会参与高校办学、扩大高校与社会联系、合作的制度平台。但是事实上,不少高校理事会仅仅将自己定位为学校的咨询机构,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不够明确。
(二)高校理事会职责不明确
2014年颁布的《规程》将高校理事会的职责划分成8点,包括:审定章程、决定的理事的去留、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与审议、支持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协助学校筹措办学资金、参与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制定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委托的其他职能。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理事会在履行规定职责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他们更像是一个联谊会,并没有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扩大民主决策、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三)理事会的组成和运行规则不规范
《规程》对理事会成员的确定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理事会人员组成为例,公办高校理事会的组成应当反映高校办学相关利益主体的代表性和均衡性,理事会成员应当由四方组成,包括高等学校举办者、政府主管部门、共建单位代表;学校代表(学校及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及学生代表);社会合作方代表;杰出校友代表。同时规定理事会成员人数不能小于21人,不同来源的理事会成员在数量上要保持相对均衡以利于理事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事实上,不少高校没有参照这一规程来确定理事会成员的组成,理事会大多由与学校相关的企业代表或捐赠者组成,并未体现成员的代表性和均衡性,间接导致理事会日常运行机制、议事流程等出现问题。
三、公办高校理事会制度的创新与优化举措
就目前来看,在公办大学建立理事会制度是一件正确而有意义的事,但是应当进行怎样的创新才能让理事会发挥积极且具有实质性的作用是大学办学者和教育部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公办大学在理事会制度创新中的举措
理事会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管理者应当制定积极有效的策略来加强校理事会建设,不断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理事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根据本学校的发展特色制定理事会的管理模式。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在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将以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分析这一模式创新的要点。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电力能源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在建立理事会的过程中,该校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办学特点,深化了大学与企业联系的方式,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兴校道路。2003年,该校管理部门由电力部转划为教育部,同时成立了以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公国大唐集团公司等七大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大学董事会,并在第一期董事会任期任满后转为理事会。校企合作的理事会模式为华北电力大学搭建了更加宽广的产学研平台,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也实现了中国电力行业的进步。依托于理事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近年来,实施单位支付的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在理事单位的支持下,学校在项目申报方面更具优势,建成了一批重要的科研平台并深度参与了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工程。此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也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前列,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成立。电影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因此北影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也多来自于电影产业领域,例如电影业内的知名人士、影视相关产业单位负责人、校领导及知名校友、影视行业专家等,理事总数为26名,其中包括1名理事长和17名副理事长。理事会每年举办一次全体会议,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规划和问题进行审议指导和监督。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艺术类院校同样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理事会的建立将成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推进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理事会的成员单位会对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有深刻认识,他们会将这些认识反映到学校的招生计划上,确定招生的人数和专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学校还可以将优秀的学生推荐给理事会成员单位,为他们提供好的实习机会,以优惠的条件为成员单位培养人才。
通过对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制度建设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理事会应当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理事会,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培养需要,同相关企业和单位共同建设理事会,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促进高校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教育主管部们在理事会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在公办高校理事会制度建设中,教育主管部们主要起到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同时为高校提供各种政策上的扶持。首先,教育主管部们需要加强《规程》的宣传工作,深化高校对《规程》内容以及理事会建设对特色化现代大学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其次,要鼓励各高校开展理事会建设实践工作,引导他们按照《规程》内容组织和管理理事会,明确成员组成和分配情况,确保各类型成员的协调性。再次,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及时总结各高校理事会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加强对高校的指导。最后,还需要将公办高校理事会架设纳入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的指标体系中来,引进理事会第三方监督与管理机制。
四、结语
总的来讲,理事會制度的建设对公办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通过理事会这一平台,高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尽管目前部分高校对理事会的定位依然不明确,但是随着国家对理事会制度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理事会,积极探索理事会制度创新途径,逐渐从理事会制度中获益,实现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福,代利利等.理事会制度: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2]代利利.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
[3]孙帅.校企合作加油站 互利共赢助推器——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概况及其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电力教育,2014,(19).
[4]孟欣.社会力量参与艺术院校决策[N].中国文化报,2014-04-17007.
(作者简介:[1]李添,研究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2]黄颢波、陈育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