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歌唱表现力的三重境界
2017-04-07黄鸣
黄鸣
摘要:民族歌曲作为承载悠久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对演唱者的歌唱表现力提出较高要求。笔者认为,在注重夯实演唱者歌唱技巧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对民族歌曲的演唱,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声情并茂”,更要“神形兼备”唱表现力得到质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歌曲;演唱;表现力
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开创了“梅派”,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四大名旦”之首。戏歌《梅兰芳》创作于2004年,由江苏省演绎集团创作中心主任刘鹏春作词,著名作曲家、江苏省厅艺术处副处长吴小平作曲。
《梅兰芳》
作曲:吴小平 作词:刘鹏春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迢/~迢--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魂似乌骓马泣泪泣血~~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巅峰飘~作大旗猎/巅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留与江~山/~--看/城堞留与江~山--看/城/~堞--------
歌曲将梅派唱腔旋律巧妙地植入其中,寥寥数句道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造诣和劲竹气节,京韵与民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歌唱和缅怀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精品,歌曲曾多次获奖。
一、“字正腔圆”——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
所谓歌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语言文学这一学科,歌唱中讲究“字正腔圆”,则需在歌唱中咬字和发音要准确和精准。也直接关系到演唱的表现力。例如有一些南方的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就带有乡音,在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就会出现咬字不准的现象,自然就影响到了歌唱的发挥。可以通过坚持阅读,尽量不说家乡话,来改变乡音的问题。在歌唱表演時把每个字唱清楚对表现力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1)字音要读得准确。要做到这点就要力求把旋律音调与字调协调统一起来,以避免倒字。不要唱的是“芬芳”被听成“分房”等,所以要说“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字音要正,要读得准确,这是建立在汉语语音的特殊规律上的。
(2)字音要唱得清楚。把字音读准确是唱清楚的先决条件,但读准确了不一定就能把字音清晰地唱出来。要做到这点,就要懂得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等发声器官,即咬字的着力点和吐字的方法,并掌握咬字、吐字、收声的要领。
例如,《梅兰芳》中吐字清晰有张力喷口音“g”“q”在下面这一句中的“刚”和“气”中尤为凸显:
二、“声情并茂”——加强演唱情感的培养
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乐记》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歌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作品创作者的内在世界具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收到歌曲应有的演唱效果。要唱得自然动听、感人。字音的准确清楚不是最终目的,要使声音动听、有美感,就要从歌词的内容出发,通过语气、语调唱出丰富真挚的情感。以达到“动情”、“感人”、“化人”的目的。为此需要有“曲情”来主宰,所以人们才会常说“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要使听者心领神会,首先演唱者自身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词曲的意思,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作品呈现出来。
加强演唱情感的培养通过带有情感的歌唱反复练习,歌唱者就能把情感记忆转化为现实的歌唱情感,使歌唱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使演唱时的发声动作、歌唱状态和声音听觉上都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以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形成和稳定。
三、“神形兼备”——注重舞台形体的表达
舞台形体表演就是我们常说的—台风。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同时又要进行“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动作,这种演唱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而美好的歌声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就能使歌声更加传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这是歌声与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
歌唱者站在舞台上演唱,自然离不开手势的表演。娴熟而优美大方的手势,它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势,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达到舞台的最佳效果。如果一整首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手都是僵直不动的,只让观众看着舞台上的歌唱者像个木头,观众自然就不会想看这样的表演,所以在演唱中搭配一些适当的手势,既能吸引观众也能是自己的表演不那么僵硬。
(1)指示手势。这种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的真实形象的,分实指和虚指两类,实指是指演唱者的手势所指的人或事等是在场的人视线能及的。虚指是指大家看不到的,比如《梅兰芳》中“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中“明月”就常用虚指;
(2)抒情手势。一般表示在情感的兴奋或者愤怒时,兴奋时摊开手掌,愤怒时紧握拳头等;
(3)模拟手势。它是指模仿形状物的手势,其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如《梅兰芳》中唱到“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时“自押自解”可适当添加戏曲手势;
(4)习惯性手势。每一个演唱者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手势,这些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唱表演的内容不同而变化,形成的自身独特的表演形象。
例如,下面这一段中“自押自解”和“泣泪泣血”面部表情上应表现出痛苦、哭泣的情感,脸部的组合方式是:皱眉、眯眼、皱鼻,张开嘴,配合有声语言。但是要注意表演中此种表情不能过度。
在《梅兰芳》这首京腔韵味的歌曲中,拖腔和紧拉慢唱的运用是它的一大特色,更是出彩的地方,拖腔是本该正板上唱的音故意闪过正拍,故意在后面出来,而且其后的一两个音也随之稍后拖一些,逐渐赶回原来的拍子和速度。在演唱“泣泪泣血”时“血”不仅仅要用到拖腔,同时也应加上哭腔,表现如诉如泣的效果。而在整首歌的第二大部分从“梅也似雪了,兰也似雪”开始到后面的“梅也是铁,兰也是铁”紧拉慢唱时伴奏在固定的速度和节拍的制约下进行,演唱在紧张积极的伴奏下缓缓散唱,而所谓缓缓散唱并不是没有节奏感毫无约束地进行演唱,紧拉和慢唱同时进行,要做到快而不赶、急而不乱才能配合默契,才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
在《梅兰芳》下面这一部分唱段中,“一段芬芳倚绝壁......巅峰飘作大旗猎”目光应表现得坚毅表示内心的一种自信自强,“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表现的是志向高远的情节,目光应坚定执著。眼神能传达出来的内容丰富多彩,得体运用眼神的语言,能为我们的演唱和表演增光添彩。
演唱这样一首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文化特质的经典民歌,只有充分揣摩掌握歌唱基本技巧,并实现技、情、形三重境界的有机融合,才能把它完整呈现给广大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