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2017-04-07吴婷赵琴郭如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七律长征诗意

吴婷+赵琴+郭如莹

2016年7月13日,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安徽合肥,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7月14日上午,决赛现场公布了小学语文的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七律·长征》。在这里,我们精诚协作,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从微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到微视频制作,从互评兄弟团队作品到反思梳理团队教研,都细细推敲与打磨,直至完善相关的内容设计。

●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由于我们对此次的赛题是陌生的,所以拿到赛题后,先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学习。然后在研讨中,我们初步确定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展开。在相互争论与补充中,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渐渐清晰,信息整合点渐渐明朗。

1.识诗体,握格局

【郭如莹】《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清楚七律的特征,这有助于拓展其今后的阅读面。同时,《七律·长征》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言律诗,所以必须读出诗的韵味来。我们可以导图于文,以文本为案,通过微视频及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七律的基本知识,如何?

【吴婷】同意。《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距离当代学生比较遥远,如何让学生在课前就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课前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微视频中插入故事二维码,利用图片、视频、自主搜集资料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了解。

【赵琴】是的。如何把《七律·长征》学得有特色、学得有深度和广度,是教学设计中关注的重点。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解有关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2.抓诗眼,悟诗意

【赵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找到诗眼,来把握诗意,怎样?

【郭如莹】同意。那就是“难”和“等闲”。

【吴婷】是的。首联总领全诗,再具体走进后三句,找到长征途中五个情境,结合图文及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郭如莹】我觉得还要指导学生读准“磅礴”“逶迤”的字音,随文识字学会“崖、丸、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关键词,理解长征之艰难,红军之勇猛。

【趙琴】同意。虽然理解词句意思比较枯燥无聊,但是通过诵读、图文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淀丰富而鲜活、深刻而强烈的画面,使其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复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有关七律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知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

通过讨论,我们在“抓诗眼,悟诗意”环节,将了解诗意与运用律诗的结构、写法相结合来分析诗句,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衔接与递进。

3.品语言,感文风

【吴婷】我认为在品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逶迤的五岭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在诗人眼中不过是泥丸,用来承接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气势磅礴。

【郭如莹】是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我们何不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一番咀嚼,逐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赵琴】提得很好。诗人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能充分体现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通过讨论,我们更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紧承“抓诗眼,悟诗意”中对诗意的学习过程,从关键字词切入,感受雄健文风。

4.读豪情,体大义

【赵琴】读诗要通过吟诵来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领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个“不怕”能集中体现红军的英勇无畏,所以要引导诵读。

【吴婷】是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颜”字,能尽显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喜悦心情,所以吟诵时要读出乐观。

【郭如莹】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温婉和激昂的语气朗诵本诗,比较分析两种朗诵效果,再结合诗意,感受诗人的豪迈。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要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与选择朗诵语调,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情境中。

●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赵琴】兄弟团队指出,我们选取的微课内容过于宽泛。对此,我并不同意,因为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微视频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律诗的结构与写法是本课微视频的重点学习内容,缺一不可。

【吴婷】我认为,兄弟团队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对于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微视频设计中可以简单涉及,但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

【郭如莹】同意。我们可以“律诗的结构”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解决重难点。

【吴婷】对于任务单的设计,我认为在设计的时候应尽量精简,这样能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如在“品对仗”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诗句进行对仗分析。

【赵琴】同意。另外,我们初稿中的课件制作比较简单,所搜集的图片也比较模糊,要改进。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学习更自主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们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删减了重复练习的任务,增加了更具思辨意味的内容,如“远征难”“只等闲”和“云崖暖”“铁索寒”这两组词词义相反,那在诗中出现是不是矛盾等,以引导学生在知晓对仗的基础上,探究诗人这样写的作用。

2.思路更清晰

我们先从诗歌题目切入,知晓本诗诗体,然后重点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在品悟诗意的过程中,融合之前所学的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及时巩固,使其由“学”转变到“用”。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改进,如添加电子书包二维码、阅读长征小故事、制作长征路线动态图、截取影视剧片段等,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畅谈设计亮点

为了努力呈现诗句背后的故事,给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其感受那份英雄气概,我们立足学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让微视频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1.提高核心素养,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教师由幕前转至幕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于《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所以我们以律诗特点为学习突破口,紧抓诗眼,感悟诗意,依据学情,潜移默化地进行诗歌学法的指导。

2.脉络清晰合理,设计针对高效

(1)一脉相承,循序渐进

微视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微视频制作中,我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内容更是遵循逻辑发展规律,避免陵节而施。在微视频设计中,我们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理”的学习脉络,由“字词”走向“句篇”,由“诗意”走向“诗理”,循序渐进。

(2)有的放矢,突破難点

我们立足学情,将教学重难点定位在知晓七言律诗的特点上。微视频伊始便是“解诗题”,通过符号标记、音频讲述两者的同步,以吸引学生各感官的注意。例如,在讲解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由于该联为对仗句,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一是上下句对仗的词语位置一致;二是对仗的词语词性一致。为了更好地突出对仗的特点,我们不仅借助字体颜色进行区分,如“五岭”与“乌蒙”、“逶迤”与“磅礴”、“腾”与“走”等,还在对仗词下方点明词性,使学生能直观感知对仗句的特点。

3.拓宽资源路径,构建立体平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微课程的建设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所以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语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将生活味注入语文课程。我们以孩童的视角关注生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增长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拓展。另外,我们搭建了线上学习、线下分享的立体互动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隐形的团体学习。

(1)丰富表象,左右逢源

由于《七律·长征》中涉及诸多地名、路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我们搜集、整理了长征路线图,并标记出诗中提及的地名与路线,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从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虽然微视频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微视频中以二维码的形式,穿插了许多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便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扫码进入电子书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能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厚。

(2)集成交互,教学相长

我们打破了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模式,构建了立体分享平台。借助班级博客、E+互动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将隐形的学习团体汇聚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分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分享的内容,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学习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七律长征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永恒
冬日浪漫
智珠二则
智珠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