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2017-04-07张哲万健

东方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校企合作

张哲++万健

摘要:实践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制约校企合作功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汽修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合作动力,建立了三方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三方合作;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目标导,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等优势,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合作方式。其本质在于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在国外比较典型的有在德国企业广泛实行的“双元制”,有完善国家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澳大利亚TAFE模式以及充分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的加拿大合作教育等,这些模式都是具有自身国家特色的校企合作形式,很好诠释了现代学徒制的精髓。然而我国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这些优点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使得这些模式难以在我国复制。此外,我国高职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专业设置需与产业需求也相一致,课程内容与资格认证、行业标准不相统一,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不紧等。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汽修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与企业、相关职业培训机构三方合作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提供借鉴。

一、校企合作机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仅有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的深化阶段;共生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2]。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大多处于初级或者深化阶段早期,离全面合作阶段还有差距。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适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然而,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双方目标不一致,缺乏合作深入发展的动力问题。

校企双方找准利益结合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有效地动力机制,是实现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双方目标不一致,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兼具社会服务功能,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学生实习所需的相关设备、师资、场地等,分担学校教育投入,同时为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帮助,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教师科研能力。企业目标是活的最大的利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是企业的追求,和高职院校的合作视为了更好的取得经济效益。但是校企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高职院校教育面向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找到双方合作共同点不难,如何在满足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是的合作向前深入发展是难点。

(二)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优化不畅,教学质量难以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的局面[3]。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不一致,缺乏主动与企业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也没有有效的保障和管理机制。由于没有健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障碍,也没有为教师晋升等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办证教学质量。

(三)专业课程、实习内容与资格证书缺乏衔接,职业资格认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术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學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4]。现如今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资格认证标准不规范,专业课程、实习内容与资格证书之间衔接不够等问题。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大多数情况只是单纯地实习,没有给学生应有的职业资格认证,或者是资格证书效力不高,沦为“鸡肋”,是的学生的积极性缺失。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认证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问题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边探索边完善阶段,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双方在动力机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很好的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和高职院校利益都得不到保证,或者损害了其中一方的利益,这都使得合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为保证校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应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规划,积极响应国家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满足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对高端技能型汽车人才的需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南通华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围绕着汽修专业展开了合作,培养了一批中国汽车产业所需要的掌握汽车新技术、熟练专门技能、具有国际服务理念的高素质、高技能汽车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各因素或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分析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促进高职教育深度发展的前提,彼此拥有共通点是合作得以进行的保障。对于此次三方合作,人员上的交流和合作既是最大动力,也是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具体分析如下:

(一)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通常来说,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效益最大化。对于此次三方合作来讲,设置汽修专业,培养汽修专业人才并保持该专业发展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和考虑方向。然而缺乏一支相关教师队伍和相关课程体系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合作动力。影响一个专业开设和顺利进行的因素多种多样,资金、实习条件、教师队伍、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将来就业等等都会对专业的设置产生影响,任何一个方面做不好都会关系到专业能否顺利进行。学院已经拥有了开设专业的最近本的条件,如教学场所,一定的教师人员,相关合作项目,相对成熟的管理经验(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企合作管理以及各种奖惩保障机制等)。学院除了缺少相关教师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外,也没有能力供给学生进行实习的真实企业环境,没有相关资格证书认证的能力。要想把汽修专业办好、开展和相关企业的合作成为必然。

(二)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角度来讲,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企业对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就是说学校开设汽修专业给企业带来了商机。具体来说,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合作能够扩大公司在中国区业务,提升影响力,同时有利于公司与欧盟各国有相关课程体系和服务的公司开展交流合作,利于公司自身发展。中德诺浩是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该公司通过引进德国汽车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现代学徒制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法等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实践和创新,研发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体系。该公司在“双师型”汽修专业教师及培训,课程实施支持与教学质量督导,学生出国短训深造,以及第三方人才质量贫家,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提供项目可持续发展基金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具备国际领先的专业能力,该公司具备了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基础和能力。

(三)南通华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作为一个在地区性的汽车服务企业,南通华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公司利益,即降低成本,提高是经济效益。华元公司是地区知名的汽车服务公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真实的企业环境;(2)熟练的技工;(3)丰富的实习岗位;(4)充足的资金。这些事高职院所不具备的。然而能够促成华元和学院合作的原因在于学院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下便利:第一,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員工素质;第二,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降低人力成本;第三,扩大影响力,吸引人才,提高经济效益。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既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能为学校带来方便,可谓实现了“双赢”。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的内容

(一)构建合作共管的管理机制。

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三向管理机制。三方合作以学校汽修专业为对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除了学校常规的管理体制机制外,挂牌设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车间”等机构负责合作运行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必须遵守企业相关规定,不得擅自干涉企业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和规范合作内容,成立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双方还共同管理学生档案和考试认证等相关事宜以及其他事项。

(二)构建“学院—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合作办学模式。

1.课程学习上。学习内容能够满足汽车企业用人需求,课程安排上循序渐进,先学习通用知识,再学习专门知识,学习方式上先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在实验台架上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体验,最后再在整车上完成实验,化整为零,合零为整,实现在整体上对技能的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按照汽车企业一线的维修与服务流程进行编排,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生产一线的工作手册为基础,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工作流程导向法”开展教学,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再现生产场景,最大程度地按照汽车企业的工作流程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顺序。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提高了职业竞争能力。

2.教学方式上,采取全德式小班形式,每班30人,告别大班,真正做到有问必答,对每个学生负责,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按照30:1师资配备要求为项目内学生组建专职的专业教师队伍,并负责实训室的建设。

3.课程保障上,考取德国职业院校的证书,该证书欧盟认证,国际通用。实施“双证”教育。中德诺浩与合作院校通过专业共建合作,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培养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相关考核和考试,学生将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及德国认证证书。

(三)激励和保障机制。

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还通过以下措施来保障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1)设立“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华元汽车专项奖学金”,南通华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每年向该专项奖学金投入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的和每年投入不低于20万元人民币的“奖教发展基金”,从而鼓励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德国职业证书的获得,汽修专业的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国际承认的德国汽修专业证书。另外公司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和安置服务,(3)出国深造的机会,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将会负责德国合作方的联络和协调工作:包括邀请德国合作伙伴参加项目发布会或新闻发布会、德国专家来华授课、德国专家来华现场督考等。负责为合作项目学生提供德国学习培训机会并协助学生办理相关出国手续。负责为因项目合作需要赴德国考察、培训的甲方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提供出国手续办理的咨询服务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共担人才培养责任的首要条件。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在合作之前签订合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任何一方违反了合同规定,合作将会终止,自动退出,并按合同规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依照法律规定签订的合同既是三方合作的前提也是保障,任何违法合同规定的行为将会退出合作。

四、经验与启示

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汽修专业的合作效果来看,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和企业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尤其是通过引进教育培训机构的标准化课程和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

(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寻求合作动力

高职院校虽然是有固定校区的学校,但更是一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应该进行合作与交流是学校发展的必须。一方面,高职院校依赖外部的组织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政策、 资金和人力等重要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通过自身主动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外部。与此同时,组织体外部的环境也不应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现实,一个组织体如何确定环境取决于它自身怎么看待和解读环境[6]。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提升社会参与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进“标准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引进“标准化”的课程和管理体制是促进校企合租欧深度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低层次合作层面上,缺乏有效深入发展手段和措施,引进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没偶是,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实习和人才培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搭起一座可靠地“桥梁”。而第三方机构能发挥这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管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评估监督机构,都具有各自方面的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都能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保障,在经济社会更加专业化的今天,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的发挥弥足重要。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的培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视是校企双方都极为看重的方面,甚至是核心内容。校企之间的合作离不开人员的交往和交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等相关问题,还为高校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打开了大门,有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企业来说,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利用高校的教育、科研和专业技术知识,提升员工和技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校企合作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