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活方式概念文献综述
2017-04-06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文献综述
胡荣国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生活方式概念进行概括总结,包括生活方式概念,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区别,希望在对前人专家的概括总结基础之上对我国的体育生活方式有指导意义。
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国内外研究;健康
引言
生活方式”一词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生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生活方式也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对生活方式的定义不下十几种。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讨论的焦点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二、生活方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三、生活方式的广义和狭义的问题;四、生活方式的目的问题。笔者比较倾向的定义是“生活方式,广义讲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狭义的仅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
一、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
(一)生活方式概念研究
“生活方式”的出现早在19世纪50年代,它是众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话题,包括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随着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市场经济,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与珍惜,对健康的人生最求不断的促进社会进步。
生活方式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的意思形态》之中,而我国生活方式出现较国外晚20年,由于生活方式具有时代性,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会制约生活方式,在我国由于文革的出现,生活方式的表现也就表现为生命活动方式,社会学研究也被停滞了。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生活方式的也逐步的被学者们研究,特别是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道:“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改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这个决定是政府层面为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也为我们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学术界较早的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论建构而且确立的,在1995年,王雅林提到了: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形式。个人、群体、社会三要素构成生活活动主题,自然界的硬件,社会条件的硬件软件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活活动条件,而生活活动形式是主体参与在客观条件下建立的现实联系形成固有形态,这三大要素是生活方式的主要标志。
二、生活方式概念形成
从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生活方式研究达到高潮,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论文和专著,王雅琳的《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玉波,王雅林等《生活方式论》专著、郑杭生的《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专著、范国华,黄绍辉《现代化与生活方式》等专家学者对生活方式概念进行研究,有关生活方式的定义包括:“马克思的定义,生活方式存在于每个时代,而且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也都与时代相适宜,表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内容包括:吃穿行住、风俗习惯、文化等基本内容”。李德周的定义:“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指导下影响人们的主观行为客观活动模式,是心理方式的现实化”。曹君刚的定义:“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民族、阶层或者阶级的不同人群,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在生活中以实践活动的为主的行为特征”。卢元镇的定义:“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社会身生活中的全部活动,包括政治、精神、物质、文化活动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综合,包括生活中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的整个过程”。范国华的定义:“生活方式是社会自然条件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包括人们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征总和,主要指满足人们基本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特征”。郑杭生的定义:“生活方式是指满足日常生活的活动与行为模式特征,个体、群体、全体社会成员受一定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社会条件所影响而形成的基本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
三、体育生活方式
(一)国外体育生活方式概念提出
“体育生活方式”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联合”召开了“促进健康与体育”为主题的会议。WHO认为,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PhysicallyActive Lifestyles)的社会和体育环境。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项中心任务,这是体育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提出。1995年11月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召了以国际体育的形象为主题会议的体育盛会。大会会议上由日本学者佐伯聪夫宣读了题为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的报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大众体育发展里程碑做了全面的会议报告。在谈到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大众体育时,佐伯聪夫提出了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SportsLifestyle)。世界发达国家的体育浪潮影响着国内体育的发展,这些发达国家反应出的问题影响着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也影响着国内体育的发展。
(二)国内体育生活方式概念提出
我国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体育生活方式”这一完整的概念还没有组合在一起,最初是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会议上有这样一句话:“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在此体育发展找到了新的契机,体育生活方式也在学术界开始研究起来。开始于这一时间的研究有:何敏学在体育·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发表的《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顾晓鸣在体育与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体育,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望属的《生活方式的抉择与体育文化的走向》、梁晓龙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曹湘君的《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初探》等文献。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体育在大众生活中价值、功能、地位等因素,把体育引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去,提升体育的文化价值。
结论
生活方式虽然被定义为活动形式,但是形式和内容是一对密不可分的范畴,形式所表达的必然是一定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而内容则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和生活消费等。生活方式总是通过具体的生活行为表现出来并得以区分。
胡荣国(1989.10-),男,汉族,四川安岳人,硕士研究生,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