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回族礼仪习俗探析回族传统伦理思想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回族礼仪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从回族礼仪习俗探析回族传统伦理思想

马玉凤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

回族的仪礼习俗包括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两大部分。人生仪礼,主要是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仪礼。中国回族自形成以来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节主要有见面礼、待客礼等。这些礼仪的形成都离不开其传统的伦理思想,它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伦理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人类学学者认为许多重要、普通的过渡礼仪是和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出生、成年、生育、死亡相关的。这些转折引起了某种社会地位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人们相互关系的变化。作为一种民族伦理文化,回族传统伦理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发掘、整理、研究回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加强回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文化交流,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回族礼;回族传统伦理思想

阅读《过渡礼仪》时笔者想到了回族的礼仪习俗,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回族会有这样那样的礼仪习俗,它所呈现出的一种文化背景是什么?回族传统伦理思想对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过渡礼仪》是范热内普著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门与门坎、好客、收养、怀孕与分娩、诞生、童年、青春期、成人、接受神职、加冕、订婚与结婚、丧葬等礼仪系统之研究。在《过渡礼仪》这本书中提及到了很多中国的过渡礼仪。在这里,笔者想结合回族礼仪习俗探析一下回族传统伦理思想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回族的仪礼习俗包括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两大部分。人生仪礼,主要是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仪礼。中国回族自形成以来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节主要有见面礼、待客礼等。这些礼仪的形成都离不开其传统的伦理思想,它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伦理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人类学学者认为许多重要、普通的过渡礼仪是和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出生、成年、生育、死亡相关的。这些转折引起了某种社会地位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人们相互关系的变化。作为一种民族伦理文化,回族传统伦理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发掘、整理、研究回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加强回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文化交流,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回族的怀孕仪式和分娩仪式探析回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思想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在家庭成员中,伦理关系既是界定各成员关系的重要因素,又是体现各成员身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关系[1]。由于回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婚姻伦理思想自然会受到伊斯兰教婚姻制度的影响,其婚姻伦理思想与伊斯兰教规和教法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同时又自幼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其婚姻伦理思想理论又体现出中国特点。怀孕仪式与分娩仪式通常合成为一个完整体,体现过渡礼仪进程。起初所行礼仪通常将孕妇与社会、家族,有时甚至与其性别群体分隔开。随后所遵行的礼仪便适于孕期本身,也视为边缘期。最后为婴儿的诞生礼仪,其目的是将她重新聚合入曾归属的群体,或确立其新母亲之社会地位,特别是当她初次分娩或生下儿子时[2]。如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在这里,笔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为例。2011年7月的一个早晨,在经历了各种疼痛的过程后,我可爱的女儿降生了,当时陪产的人有我的母亲,丈夫和弟弟。当医生把孩子交给外面等候的他们时,母亲便把弟弟推向前面接过了孩子,后来母亲告诉我,说孩子是弟弟抢先抱到怀里的,希望孩子以后性格可以跟随弟弟那样慢一些,稳当一些,母亲认为我和丈夫的性格都太着急了,孩子再急就不好了。再后来,母亲回忆起当时生我时,给我“踩生”的人是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位阿姨,母亲说我有时的举动和那个阿姨特别像,比如爱夸赞别人、说起话来语速较快,这一点特别像。其实,在生活中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贴,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多的人选择了在医院生孩子,因此,这个环节渐渐被省略了。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水,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西吉县西滩乡西滩村二队)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四伯家大儿媳生完孩子后缺奶水,当时农村的奶粉很是紧缺,家里经济情况不太景气,孩子饿的哇哇直哭的时候,四婶让家里的二女儿拿着一个碗去村里向七家姓氏不同的人家各要了一勺面粉,回家后做成面条让媳妇吃了,后来缺奶水的问题就解决了。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3]。在笔者的老家西吉县西滩乡西滩村二队,那是一个回族氛围特浓的村庄,满月主要是款待月婆子的娘家人,贺满月当天,娘家人会给小孩带上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外爷外奶奶给孩子会备一份大礼,如金锁子银手镯之类的东西,给女儿带上自家做的比较特别的馍馍,给亲家带上果品等,在当地,贺满月主要体现在头胎上,或者是在生了多个女儿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时贺满月礼会愈加的隆重。初次分娩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意义,但其表达方式各民族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民族甚至认为只有生下孩子,婚姻才被认可有效。其怀孕与分娩礼仪构成结婚仪式之最后行为(托达人即如此),女人之边缘期亦从订婚延至生下第一个孩子。因此,必须认识到怀孕与分娩礼仪具有相当重要之个体与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回族传统婚姻伦理观念具有较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它反映了回族先哲们追求人伦关系和谐与婚姻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传统美德长期在回族社会中发挥作用,并对维护回族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回族传统伦理思想虽具有明显的伊斯兰特征,但其中不乏“公共生活准则”和“古今共理”等为人处世之道,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人文原理,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譬如,回族思想家构建的家庭伦理,主张父母应慈爱子女,同生同育,“不以男喜,不以女忧”,要以善言善行教育子女;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生活起居,要求丈夫爱护妻子,平等待妻,要求妻子贤淑端庄,敬爱夫君。在婚姻之伦中表述的寡妇可以再嫁的思想等等。这些规范原本是伊斯兰教宗教道德的延伸,到后来与习俗道德相结合,成为熔宗教道德与习俗道德为一炉的道德特征。

二、从回族的见面礼仪和待客礼仪探析回族传统伦理思想

俗说话,“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例如回族的见面礼。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在笔者老家西吉县西滩乡西滩村,以上提到的“色俩目”礼仪在红白喜事上特别全面,另外就是在清真寺礼拜时,男人们互相问候的时候也是按照以上的规矩去互致“色俩目”的。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乡亲们走亲访友时首先就是带去“色俩目”的问候。回族在相互说“色俩目”时,同时还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还有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门遇到不相识的回族,致“色俩目”问好,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办的事,就一定热情帮助。回族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回族在遇到对方赤身裸体,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见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回族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7]。

各种问候方式均属于聚合礼仪类型。其变化依熟悉或陌生程度而定:新到之人是某房子全部居住者的陌生人,或只是对于他被介绍给的人而言的陌生人。正如穆斯林们通过额手礼而强化彼此关系一样[8]。回族很重礼貌教育,懂礼让,识大体。谦恭好礼是由于回族人民以伊斯兰文化为准则而形成的。从以上的致“色俩目”问候的内容中就可以看出这种重礼的习俗。“色俩目”也成了回族语言的标志。

回族的待客礼。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借鸡蛋,想把客人招待好。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好饭,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放饼时,注意将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而没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饮水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气一气地慢饮。笔者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时,母亲会给我使个眼色,意思让我带着当时还不懂事的弟弟出去玩,以免打扰客人,由父亲倒茶端水,母亲便急急忙忙拿出家里最好的食材来给客人做几道可口的饭菜,请客人品尝,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和欢迎。还记得有一次,舅舅来家里做客,母亲给我递个眼色后我便带弟弟出去玩了,母亲给舅舅做了鸡蛋炒粉条这道菜,弟弟回家后看见垃圾桶里的鸡蛋壳,却发现母亲没有给他留一点好吃的,便哭闹起来,说道,“你光知道给你小舅舅打鸡蛋”,现在一家人坐在一起时仍然会提及此事,大家一笑了之,但是在当时鸡蛋已经算是很贵重的食材了,也可以看得出主人对客人的一种热情好客之道。

这在《过渡礼仪》中对应的是同饮共餐礼仪,显然是聚合礼仪,是身体(地域)结合礼仪,一直被称为圣餐礼。以此方式之结合可能是永久的,但常常是只持续到消化完食物这段时间。每一个体或群体,在没有通过出生或特别获得的手段而具有进入某房屋的权利,并立即成为该区段之常规成员前,是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这种隔离有两层意义,或分开或合并在一起:该个体很脆弱,因为他处于特定群体或社会之外部;但他也很强大,因为相关群体之成员构成世俗世界,而他处于神圣范畴。外来人与当地人之间互相移近的每一段之时间长度与复杂程度因不同民族或群体而有差异。然而,无论是对一群体或个体,其基本进程是同样的:他们必须停止、等待、通过、进入,最后被聚合[9]。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谈话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表述自己的成绩。不能奴仆般地献媚,也不能缠绵一些乞求。送客人的时候,不能沉着脸,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不止步则送出大门。这样做,一则请安、二则汇报。回族还非常注意并尊重他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的面子,不喊别人的外号。这都属于聚合礼仪,象征进入另一个世界。交换有一种直接约束效果:接受礼物就是接受与赠予者之结合。通过聚合礼仪,阈限中的人将被赋予全新的身份,好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范热内普反对将各种礼仪,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整个仪式进程系列中剥离出来作单独考虑,从而脱离礼仪意义的背景,因为正是这种背景才可以揭示某礼仪在整体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仪式进程的分类,将仪式的每一个阶段放在整个仪式的进程中观察研究才能获得仪式完整的文化意蕴。

综上所述,回族是一个富于道德传统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同时又明显地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伦理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回族的生活礼仪和生活礼节中。但是从总体上讲,似乎还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10]。

今天,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回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加强回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于回族伦理思想因长期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而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回族人民使用的日常用语、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民俗文化,正是由于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受汉文化影响所体现出来的。这一独特的民族礼仪习俗继续承载着传播回族传统伦理思想的艰巨使命。

[1]梁向明.回族传统伦理思想研究[M].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4,172-173.

[2](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译者:张举文.过渡礼仪·怀孕与分娩[M].开商务印书馆,2010,P46.

[3]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译者:张举文.过渡礼仪·诞生与童年,[M],16开商务印书馆,2010,P66.

[5]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6](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译者:张举文.过渡礼仪,[M],16开商务印书馆,2010.

[7]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8](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译者:张举文.过渡礼仪·个体与群体,[M],16开商务印书馆,2010.

[9](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译者:张举文.过渡礼仪·个体与群体,[M],16开商务印书馆,2010.

[10]王贷舆.正教真诠·至孝章,[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1]熊坤新,曹冬,陈丽明.回族伦理思想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27卷第2期.

马玉凤(1986-),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院民族社会学专业。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回族礼仪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乘车礼仪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