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形式·园林建筑·美学原理
——17-18世纪英法园林的争论
2017-04-06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布局形式·园林建筑·美学原理
——17-18世纪英法园林的争论
樊亚珍汪结明杨健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本文主要对17-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的造园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国相关的园林思想、理论进行挖掘解读,分析两国园林的侧重点及园林思想的争论点,对比其异同,以增进园林人及读者对两国园林的学习与理解。
布局形式;园林建筑;美学原理
欧洲的造园艺术经历了三个最重要的时期,其中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各自造园艺术的顶峰时期。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两国园林的思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布局形式
17世纪的法国园林呈几何化布置,致力于将建筑的规则应用于花坛和灌木的布置上,并把户外陈设作为室内处理。最初的法国园林几乎被看作是住宅室内建设的外延,并将大部分建筑理论应用于园林概念。这一时期,英国对法国的规则式园林批判颇多,但奇怪的是,法国理论家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回应。
17世纪末英国自然主义的造园手法,反对僵硬的几何形体;反对将树木修剪成几何形体控制它的自由生长;反对人工强力的喷泉。英国造园家把规则式造园看作是“压抑天性”,要将“博爱、平等、自由”思想呈现在自然的景观中。他们认为规则式园林是违背了自然的本意,而自然式园林则是表达了人们真实的情感。自此,英国造园家对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和猛烈的攻击。尽管法国人阿金维勒已经认识到园林中遵循自然性原则的重要性[1]。沃波尔指出法国园林是专制主义体制下产生的,因此呈规则式布局,体现极大的专制皇权思想,而英国园林是英国宪政制度的体现,自由开放。钱伯斯在《东方园林论》一书中对正统的法国园林进行了抨击,取笑充斥其中的虚假建筑景象[1]。
二、园林与建筑
关于对园林与建筑的认识,法国理论家认为园林应该以建筑为中心,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一方面,高大的府邸建筑伫立于高台之上,引领着整个园林的中心轴线和视线布局;另一方面,园林布局以府邸建筑为中心,创建从人造到自然的序列空间结构,追求有序的布局原则。建筑的中轴线作为园林构图的中心线,花坛、喷泉、植物等景观要素整齐均衡的布置在中轴两侧,形成清晰而强烈的对比。文艺复兴的造园家把园林看作住宅的延续,创造出一种“居住的花园”,而古典主义的造园家把园林视为府邸的“帷幕”或“装饰”,整个园林如同壮观的剧场,结构严谨,一气呵成[2]。
英国理论家认为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一门不同于建筑、独立存在的学科,园林是大范围主基调,而建筑只是其中的一个景观小品,起到点缀自然、引导视线、烘托情感等作用。比如,通过设置废墟场景来表达伤感情怀;通过设置中国式凉亭来体现对异国浪漫情调的向往等。对于英国建筑师来说,一座园林是对于自然的一种安排、布置,景观园林将大自然变成了一幅图画,而建筑则是这幅画面中的点睛之物[3]。诸如此类的英国造园思想,与法国的古典主义形成强烈对比,并猛烈地攻击着法国园林理论。
尽管如此,部分英国的造园师仍然没有跳脱出法国园林的影响,比如德萨里耶大师提出设计以主要建筑作为视觉的焦点,从这个焦点出发,可以感觉到一种整体上的“一致性”,而各个部分的细节,则应该体现一种“多样性”。以建筑作为焦点的整体性设计与法国园林理论不是趋于一致的吗?令人疑惑不解。这样的设计思路与法国园林区别于何处?这样的设计思路似乎没有脱离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框架,这样所谓的“另觅他径”,瞧不起法国佬,就显得矫揉造作与勒诺特的园林创作相比略逊一筹。
三、美学原理
(一)自然与人为艺术。法国人坚持认为自然必须借助艺术才能得以表现。如诺艾尔一安托万·普律什所著的《自然景观》一书中写道“园林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本身,并与艺术浑然一体”。布依阿索的《论依据自然和艺术的原则造园》一书中指出园林景观要素的所有差异应该井然有序,排列平衡对称,相互完美地配合。他认为,人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最初期的法国园林都是几何化布置,致力于将几何规则应用于花坛和灌木的布置上,并把户外陈设作为室内来处理,体现了完全人工化的特点,认为艺术高于自然,或是通过艺术来提升自然景观等观念,法国的理论几乎都是基于这一层面。
在英国,则出现了关于自然的全新理念。德萨里耶提出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基本要点:“艺术必须让位于自然”[1]。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英国大师们仍对法国大佬的园林思想猛烈抨击。如沙夫茨伯里认为凡尔赛园林是专制主义思想的产物,是建立在对自然力量的破坏之上。他的思想表现出对法国园林的强烈反对。相反地,他崇尚自然与自由,将“荒野”看成是人类自由的象征[1]。
(二)平衡与对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主张绝对的中轴对称,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上,追求构图上的对称、完整与结构上的严谨、精准。法国的理性中明晰性和抽象性是其最突出最鲜明的体现,反映了统一的、几何的整体构成,突出了主体建筑、层次分明等特点,这些是理性原则中对称性的中心思想。比如凡尔赛宫苑园林、沃勒维贡特花园等。
英国造园家强烈追求自然形式美。例如威廉·申斯通认为园林设计是通过“平衡”而不是对称,来运用景观画家的构图原则,将建筑物融入画面之中。他将园林看作是一幅风景画,“假如一座建筑物就在旁边,在其对面应该布置上一组树木,一棵大橡树,或是在另外一侧堆起一座小山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综合的效果,并坚持认为“庄严比纯粹的美有着更深的影响力”[1]。
(三)如画风格。从18世纪的中叶开始,一种新的概念“如画风格”开始主导美学原理的讨论。从这一时期开始,英法园林中“如画风格”都有所发展,几乎成为在18世纪末,英法园林发展上的共通点。“如画风格”的发展,不仅为英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园林时代,为世界园林艺术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园林,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历史经验[4]。
四、结论
17-18世纪的英法园林,都是园林上的典范,无论是规则式的古典主义园林还是自然式的风景园林都给园林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两个国家关于园林的争论,其中不乏会有所偏颇,部分英国理论家一味的反对、批判、抨击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却遗忘了自己国家也曾受其影响,这就说明了法国园林的影响之大,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批判,而需要辩证的看待。当然,两国的争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不断冲突,经过大师们理性的、辩证的“唇枪舌战”和丰富的实践验证,才会真正推动新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园林事业的大进步。
[1]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王贵祥译本.
[2]朱建宁.几何学原理与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J].风景园林,2014,(03):107-111.
[3]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
[4]朱宏宇.英国18世纪园林艺术[D].东南大学,2006.
湖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G31038);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7B098)。
樊亚珍(1993-),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汪结明(1977-),男,汉族,安徽望江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