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留学生文学中“无根的一代”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棕榈留学生文学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浅析留学生文学中“无根的一代”

王丽妍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论述以白先勇与於梨华为领头人的留学生文学中“无根的一代”的主题,并以《芝加哥之死》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究。分别从人物设定、情感以及文学的角度三方面来阐述“无根的一代”的主题,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经历、情感的内外在因素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来解释这一主题在作品中如何展现以及该主题的产生原因。据此来揭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中“无根的一代”主题盛行的原因。

无根的一代;失落感;漂泊

一、无根的一代及其作品简述

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如异军突起于美华文坛,以《芝加哥之死》和《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为代表的作品中,不仅诉说了留美学生强烈的漂泊感与失落感,同时也对现代人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都难以避开一个贯穿文本始终的主题——“无根的一代”。

所谓无根的一代,指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从国内前往海外的留美学生。这类留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根的失落感,与四处漂泊的零落与迷茫。以此类留学生为叙述主题通过其经历来表现“无根的一代”,由此引发对该主题的思考的文学创作。

《芝加哥之死》描述了一位留学生吴汉魂为了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离开女友,舍下家中的母亲,远渡重洋,在一栋二十层楼的老公寓的地下室过着苦心学习隔绝外界的生活。为此他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女友也嫁于他人。最后当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却在无尽的孤寂中投入密歇根湖了结一生。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记述了海外学成归来的博士牟天垒,带着逃离美国的一身疲惫和被十年时光打磨掉锐气的脾性回到了故土台湾。本以为终于到了自己的家乡,却发现早已与故土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海外另一头的美国更非自己的归处。两岸相顾茫茫,牟天垒惊觉自己已成了一个无根之人。

两则文本看似交际不多,却都展现了“无根的一代”的共同主题。

二、“无根的一代”情感来源简析

首先就人物而言,主人公的设定,两个主人公都有留学生的身份。

从情感上讲,两部文本通篇弥漫着一种广袤的寂寥和无垠失落感,主人公都怀有一颗漂泊的心以及无根的深深失落。这种相似情感一来自于内心,二来自于外在环境。

从内心来说,《芝加哥之死》中吴天魂的“无根”情感源自于三方面。(一)母亲的逝去,使得他亲情上的感情支持断绝;(二)女友改嫁,使得爱情上的支持也受挫折。(三)人际交往及外在容貌带来的自卑,阻隔了友情的发展与潜在爱情出现的可能。使得吴汉魂在内心本就痛苦无援的情况下,又无外来的疏解与开导,亲情友情爱情皆无所依,只能无止境的陷入“无根”的情感深渊。

从外在环境而言,(一)身处异国他乡,对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对于芝加哥这座城市,主人公用了“扭扭舞的爵士乐”、“埃及的古墓”等形容词。意向由中性转为贬义,可见吴汉魂对这座城市的一步步疏离和内心消极的路径走向。另一方面,吴汉魂所工作的店铺也可透露出一些讯息,吴汉魂没有选择在外国人的店铺打工。可以看出其对外国有所畏惧或者怀有难以融入的思想;或是国外的店铺少有雇佣中国人。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人在国外生存坏境不利,至少在职业应聘中处于劣势。不管是哪种推测,都可以得出吴汉魂与国外环境适应不良的结论。(二)中西方思想的冲击与碰撞。凡大环境的转移必然引起思想的冲击。从文本中吴汉魂对于各色小腿的记述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中国思想趋近于保守,而国外之开放却由来已久,这种开放对于吴汉魂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群女店员爆发的笑声,也能使得吴汉魂“觉得一阵耳热,太阳穴开始抽搐起来。”可见西方思想对其的撞击力度。

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对于主人公牟天垒的无根的感情,则有了更直接的表述。牟天垒就曾在于未婚妻意珊的交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

从内在情感与外在环境中两方面进行这种“无根”情感的来源探究。从情感上来看,十年的留洋生活让牟天垒认清了所谓海外留学的真相,他极度盼望着回到家乡。然而回到家乡后所接触的人情世故却又让他感到自己与家乡之间的隔阂,生出一种有家似无家的感觉。又有很多人来问他“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在与妹妹天美的交谈中,他说出了这一点“我注意到你不说去美国而说’回去’,好像那边是我的家,而现在到这里是做客似的。”这句话既表现了牟天垒的不满又抒发了其内心的无奈与失落。如此两边都不是归处,由此牟天垒发出了“我们这一代,是没有根的一代”的感慨。

从外在环境来说,最直接的冲突就发生在牟天垒的未婚妻意珊身上。(一)意珊自身与牟天垒的冲突。牟天垒受够了在美国的日子,生出了定居台湾的念头。然而意珊却一心想要去美国,并以婚姻为条件要求牟天垒回美国。(二)父母与牟天垒的冲突。这层冲突同样建立在意珊与牟天垒的婚姻上。父母心底不愿于儿子分离,但为了儿子的成就着想、又碍于世俗的眼光,尤其是与意珊的婚姻问题,父母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儿子的幸福而站在了牟天垒的对立面。(三)是意珊与邱尚峰之间的冲突。邱尚峰与牟天垒亦师亦友,是少数几个能与牟天垒交心的人物。他强烈希望牟天垒能下来与他一同教授课程、创办杂志。事业与爱情的碰撞,使得牟天垒陷入了更深的迷茫,有家不能留,而家又不似家,于是这种无根的情感便随之而生。

三、“无根的一代”情感出现的共同背景原因

(一)当时的国际局面,美国身为世界强国在经济实力与文化学术方面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而彼时国内西学东渐之风自鸦片战争后起由来已久,这就使得一大批的国内青年怀着“美国梦”,渴望到国外见世面。而国内同时也刮着一股洋化的风潮,极端化之后便在国内形成崇洋媚外之风。

(二)这批作者身为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生存时普遍产生的一种集体的漂泊感,这不仅源自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羁旅愁思还有对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不适,以及生活在一众金发碧眼的外族人中的身为黑发黄肤的异类感,难以融入群体的孤独感。这些情感淤积在异国流浪者们的心中难以抒发,最后只得借由笔头宣泄,因而留学生文学所述衷情虽各有不同,但皆有一个大体的走势,既无根的漂泊与失落。

(三)二十世纪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否定了人存在的意义,不仅使人变得一无所有还剥夺了人的归宿感。而留学生这一身份的特殊令这一群体更容易与存在主义的思潮产生共鸣,更增加了其“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漂泊感。综上所述,留学生文学中“无根的一代”的主题盛行,也就变得有理可循。

[1]於梨华.人在旅途:於梨华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2]魏红珊.文化移民与认同危机——旅居海外大陆作家笔下的文化认同[J].当代文艺论,2001(9)

王丽妍(199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就读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棕榈留学生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棕榈树
棕榈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