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7-04-06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婕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庞大和主要的社会群体,法律意识的水平高低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非常关键。健全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既要依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要依靠法律教育的有效促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能否真正践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主管把握的方式,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意识、信念等心理要素的综合体。其对人们的行为生活都产生一定影响。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和环境造就的产物,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上起到重要作用。它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需要全民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在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治国战略的同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传统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危害。
1.法律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当前,大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的掌握程度不高,高校中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仅限于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很多大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只是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应付考试而已。真正掌握到的法律基础知识少之又少,没有达到开设该门课程最初希望的效果。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一些法律观念和法律原理不了解,其法律水平和道德标准有待提高,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正确的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主要分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两种形式。由于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会相应的降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对于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区分不清,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法律就和我没有关系,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区分不明确,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解决实际问题。
3.法律信仰缺失。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出现了偏差,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着眼长远的发展。很多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比较强,但是义务意识却很薄弱,对于自身的权力的伸张上有明显的倾向,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索取,不讲奉献。但是,当涉及到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时,却表示不了解。
4.法律能力低下。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传统思想较重,遇事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讲人情、找关系,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法律能力,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难以真正而实际地践行法律。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法制教育不完善。虽然多数学校开设法制课程,各个机构组织也开展了许多普法教育的活动,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从课程设置来说,部分非法律专业院系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仅仅是形式性质的,仅仅接触到皮毛,并没有深入系统地讲授法律知识,使得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法律的意识较差,而且往往停留在书本之上,缺乏实践性,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模式,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探究和运用法律的积极性,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多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正了解现实中的法律。
2.大学生自身因素。现代大学生由于时代和历史原因,更多的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个性突出,急功近利的思想过重,过于功利,有益的便接触,感觉没有现实价值的就不重视,自我调节能力差,方向感不明确,难以抵御诱惑。种种问题导致在学习阶段,对待法律基础课远不及专业课来的重视,从根本上就没有打好基础。面对公平,正义,秩序等价值问题往往难以形成正确判断和选择。
3.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强调“人治”,强调个人意志,直到今日,仍有相当部分人的意识中仍是人大于法,人言可凌驾于法言之上。因此习惯性的思维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难以运用法律武器,甚至连依靠法律的意识都没有。
4.对司法现状缺乏信心。在少数案例中,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使得最终的判决或者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有失公平,还有一些执法不严、徇私枉法、不依法办事的现象存在,加上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又会夸大其消极效应,以偏概全,使得思想意识、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受到影响,对法治现状甚至法律产生怀疑和不信任,难以认同法律价值,缺失法治建设的信心。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社会各界、高校和学生本人都有义务去为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做出努力。针对以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表现,提出以下培养途径:
1.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效果。高校作为大学生吸取法律知识主要的场所,应该转变观念,把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放在主要位置。合理设置课程,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丰富其法律基础知识。同时,开展一系列的课内和课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理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评价能力。同时,教导学生,注重法律和道德良好结合,将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共同提高,追求法律和道德的统一。
2.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论外在的引导、启发的作用如何,大学生自身内因发挥的作用更大。发自内心的臣服和信仰能帮助大学生践行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只有强化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才能在今后参与国家、社会的事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认识到法治的真正价值。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付出,被社会和他人所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我人格,不断学习,了解正义、公平等法律价值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之下,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形成全面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虽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已经初步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不和谐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开始凸显,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立法步伐。与此同时,加强司法公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
4.建立健全法律意识的培养体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国家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也要注重执法,严格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严禁出现人比法大的情况,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教导学生遵法守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校里,专业课老师及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进行有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增强法律的应用能力。
高婕(1991-),女,回族,甘肃兰州人,法学硕士,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