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模式问题及建议分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三农电商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模式问题及建议分析

徐敏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章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各种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克服这几种模式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建议

前言

近年来,互联网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向各个行业融合渗透,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同时,互联网也已经全面渗透农村地区,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运用互联网金融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将对我国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产生深远影响。现有服务模式主要有融资平台的网络融资模式、电商平台的新型产销模式、商业银行线上化服务模式以及农业企业产业链金融模式。

一、现有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控的缺失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我国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网络融资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风险。仅2016年12月,就有12家平台跑路、11家平台提现困难、73家平台停业、1家平台转型,网络融资的风险不容小觑。而对于农民来说,金融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的风险辨识度相对较低,在面对网络融资平台时盲目信赖,更容易受到由于风险防控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二)电商平台服务同质化严重

由于农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经济特征,导致农产品与其他产品大为不同,具有存储周期短、季节性区分明显以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特征。现有的电商企业在提供农产品产销平台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些特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效率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尚未开展。

(三)商业银行存在服务真空

商业银行在自身转型的同时,运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其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商业银行无法很好的二者兼顾。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下列问题:客户活跃性不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产品创新速度慢,市场空白有待填充;业务人员水平不均,机构设置有待改善。

(四)链式发展潜力有待发掘

当前,小农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农企在自身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后容易故步自封,即使有规模化经营的构想,也苦于经验、技术的匮乏而难以实施,因此目前农产品市场上大多仍然采取小规模、碎片化的经营模式,导致了上、下游产业链断裂,“三农”的市场潜力得不到完全释放。

四、完善现有模式的建议

(一)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最首要的问题是要守住风险防控的底线。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日益渗透,除了向农民普及必要的金融知识外,建立“三农”领域风险防控机制也迫在眉睫。

1.强化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农村特色征信系统。农村地区的信用关系系统与城市有较大不同,以邻里关系和其他简单社会信用关系为主。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征信系统,可以实行“一村一评,一镇一审”制度,即在一个村域设立一个信用评价员,一个镇域设立一个信用审核员。信用评价员主要通过走访等形式实现信息收集,从涉农融资平台、电商平台中获取行为数据,了解农民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进行初步信用评价;信用审核员利用网络信贷评估模型对信用评价员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并进行线上线下实时动态审核,确保评价结果及时可靠。

2.内外配合,做好风险监管与规避。风险防控首先要求农民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理性选择平台,必要时应主动寻求政府与法律援助,避免被动违法违规。其次,政府部门应当着手建立相关法律规章,加大对网络融资等平台的监管力度,严格把控或者适当提高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最后,各级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及时处理农民诉求。

(二)电商企业完善产销个性化服务

1.对接市场,发掘产销潜力。对于农产品专业市场,应直接与市场管理方对接,将信贷和电子支付等服务嵌入其中。例如对于电商直销模式,电商企业应当顺应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引导“三品一标”类农产品线上销售,为农产大户与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牵线搭桥,充分挖掘食材采购市场潜力。

2.区别对待,实行个性化服务。不同的农户主体以及不同的农产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服务需求,电商平台应该实行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配套开展金融服务。例如,对于缺乏技术的养殖户,电商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对于因天气问题急于销售的农户,可以为其提供物流便利等。电商企业不应该局限自己的服务范围,想农民之所想,才能有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商业银行关注农民需求,注重用户体验

商业银行应该将金融服务与农民生活相结合,切实关注农民需求,推进“互联网+金融+生活”的全能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1.加快业务创新。以资管业务为例。农民收入逐年上涨,开始谋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由于农村投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人农民将闲散资金转为储蓄,对多元化的资金增值以及财产性投资需求较大。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深入了解农民的风险偏好,创新迎合农民需求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做好资产管理,同时,开始设计基金、股票、保险等投资性产品,以应对部分农民投资需求。

2.提升用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该按照不同标准,对农民客户进行细分,推行服务生活化,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推销到户”的营销机制,注重客户体验满意度。同时,根据农民需求,建立电子银行反欺诈系统,对农民账户现金存取、转账等行为实行动态监控,加强风险预防与管理,确保农民财产安全。

(四)各环节通力合作,加速形成完整产业链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的特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就拥有整合与沟通等作用,互联网金融对“三农”的服务更要运用好整合与沟通功能。

以休闲农业市场为例。休闲农业作为新型消费产业,是一种民生产业,具有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如餐饮、加工、运输、文化等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等多种功能,市场空间巨大。当前休闲农业市场仍处于进入期,基本采取类似农家乐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以参观、采摘体验等碎片化的活动内容为主,客流量零散。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休闲农业市场时,应注意与当地农场家庭等经济群体的需求相适应,采用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做好资源导入和客户引流,合理规划上游产业,积极拓展下游市场,并且满足各环节的电子支付和资金归集需求,打造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三、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之路慢慢而修远,在今后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应当坚持以普惠的本质不断求索,在完善现有的几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以求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1]刘小荣.互联网金融支持我国“三农”发展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

[2]张国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三农”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J].农银学刊,2014,(Z1):43-46.

[3]张春颖.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J].农银学刊,2015,(04):17-20.

[4]蔡华相.适应互联网经济新常态 打造服务三农新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战略布局[J].金融电子化,2015,(07):8-10+7.

徐敏(1993-),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三农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