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动因及模式分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三农农产品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动因及模式分析

徐敏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章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动因,然后重点讨论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模式,力图对现有的几种模式进行深入了解。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动因;条件;模式

引言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仅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契机,甚至可能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三农”作为自身发展的下一个蓝海市场,向“三农”领域伸出橄榄枝。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动因分析

(一)“三农”急需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结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三农”领域也站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我们急需发展新思维、寻找新方法去着手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三农”问题,谋求长远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为服务“三农”带来契机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新性融合。现阶段,随着网上(掌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和众筹融资等具体业务平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涉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为金融普惠,其根本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发展的不足,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新思路、新方法,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互联网金融模块的核心主旨。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村镇物流体系,切实落实快递下乡工作;推动产销互联互通,建设电商平台服务站点,健全农产品电商发展标准体系。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强调用互联网金融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从收入方面来看,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与2015年相比分别提高6.2%和8.4%。从支出方面来看,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较上年实际增长7.8%,恩格尔系数低至32.2%。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证和市场基础。

(三)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

据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农村网民2.01亿人,较2015年增加526万人,占全国网民数量的27.4%,农村移动互联网用户涨势更胜。与此同时,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表示,2017年光纤到村计划将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以上种种互联网逐渐覆盖农村的态势,对于以网络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来说,无疑为其向农村地区延伸提供了极大便利。

当前,“三农”正在突破传统框架的禁锢,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不断强调运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经济条件改善、生活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也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必备条件。互联网金融顺势开展起“三农”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主要模式

(一)融资平台的网络融资模式

1.P2P网贷

截至2016年底,共有335家P2P平台涉及农村金融业务,其中专业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有29家。农村P2P网贷业务的借款平均期限为9个月,借款金额平均18.2万元,平均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9.8%左右。旨在为广大三农、小微企业提供P2P借贷服务的“翼龙贷”于2007年上线,其超过90%的业务直接服务“三农”,大部分融资资金能够通过平台直接流入“三农”领域。截至2017年1月底,“翼龙贷”在数百个城市开设了运营中心,累计成交量已超过510.72亿元。成立于2014年11月份的“惠农聚宝”,截止到2017年1月底,总注册用户已达到13万人,短短三年间的平台累计成交量已经超过12亿。

2.众筹融资

据人创咨询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我国共有514家众筹平台处于运营状态,2月新增的4家平台中有2家专注于农业领域,分别是乐趣来和茶语众筹。众筹平台“大家种”网站专为农产品市场而建立,首创F2F(Family to Farm)理念,农户和买主利用平台实现产品直销,省略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户收益。目前,“大家种”平台的单项支持人数已有2万,单项筹款金额高达38万元。2016年9月,海南澄迈洪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部兑付了与海南股权交易中心合作的第四个众筹项目,该众筹项目使得几百箱蜜柚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被来自全国的投资者抢购一空,众筹总额达62112元。

融资难一直是桎梏“三农”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互联网金融通过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宽了资金供给渠道,有助于为农业发展提供可得、便利的普惠金融服务。其低准入门槛、低融资成本和高度创新的特征与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助力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

(二)电商平台的新型产销模式

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首的互联网电商企业,转战农产品市场,提供包括产品宣传、撮合交易、资金结算、运输配送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2014年,阿里巴巴打造农村淘宝,开启“千村万县”计划。2015年,京东开始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实行农村电商战略。2016年,苏宁在各地农村的开展“三化五当”模式(“三化”是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和人才专业化,“五当”是指销售、纳税、就业、服务、造富),打造苏宁农村经济生态圈。

2015年起,重庆市长寿区基层便民电商服务站开始在农村地区布局,打造“村淘电子商务公司”、“保合农场”、“长寿菜园”、“供销e家长寿馆”等电商平台。部分基层站借助超链接和后台端口转型特色站,其中双龙电商站在三个月内帮助辖区农民成功售出340万斤晚熟柑橘,农户增收550万元。2016年“11.11”期间,京东商城整合其线下物流设施,供全程冷链生鲜农产品上门送达服务惠及全国243个城市,农产品销售额实现了两倍以上的增长。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电商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农产品市场,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产销平台。这一举措为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打开了一片新的市场,起到了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线上化服务模式

1.移动支付

正如前文所说,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正在快速增长,农村支付环境也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商业银行通过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联手,将用户的银行卡与支付账户进行绑定,实现间接支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从2016年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来看,县城占比19.6%,农村地区占比为17.0%,乡镇地区占比14.2%,移动支付在“三农”地区也逐渐推广开来。

2.其他综合性金融服务

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商业银行整合“三农”数据,建立开放式“三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农业银行凭借农产品商品购销、农产品直销、农资经销模式,以沟通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上、下游为切入点,先后推出了“E农管家”、“四融平台”等“三农”特色鲜明的电商平台。工行建立“融e购”电商平台,开辟了特色农产品专区。扎根于地方的各级农商行在官方网站推出农产品主题商城,开展一体化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不断改善其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性、系统化的服务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信得过的线上服务平台。

(四)农业企业产业链金融模式

1.小微农产品公司开启网络营销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对于小微农产品公司而言,最显著的就是营销模式的彻底变革:由生产基地——零销点——消费者转变为生产基地——消费者,跨越了中间商,实现了直接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功能多样、层次分明、产品齐全,不仅有助于解决农产品“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两难选择问题,更能以需求促生产,由“卖得好”倒逼“种得好”,加快企业成长。2016年淘宝年货节首日,赣南脐橙销售量超过50万斤,给当地果农增收40%,洛川苹果在11小时内售空18万斤,足以媲美一家水果商户的年销量。不仅如此,顾客对这些高质量农产品也甚为喜爱,在销售页面上纷纷留下好评。

2.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创新

除了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龙头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通过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了育种、生产、加工、物流、消费的全产业链体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之一,首创了农村金融担保产业链模式,农村互联网金融项目“希望金融”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具有强大的国际融资优势来进行产业发展与并购。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不论是互联网营销的营销模式创新,还是全产业链的创新,不仅直接为企业增收,更加突出了产品特色、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强化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巩固了企业的发展根基。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力武器,现阶段仍处于探索期。从当前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动因明确,条件成熟。从几种服务模式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1]王硕.“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创新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

[2]张春霞.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模式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

[3]张玉刚.浅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推进策略[J].农银学刊,2015(5):49-51.

[4]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5]文莉艳.中国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策略硏究[D],2016-03-01.

[6]寇光涛,卢凤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7]胡萍.以“互联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N],2017-02-08.

徐敏(1993-),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三农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