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外自然资源的全面搜集与有效利用
2017-04-06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四川 成都 610000)
园外自然资源的全面搜集与有效利用
郭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四川成都610000)
搜集自然资源时,教师注意力易转移、重复既定路线、环境的周期性更替导致资源的全面性难以保证;开展活动时,幼儿安全难以保障、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以及不知如何分析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的利用低效。因此,本文提出顺序性、范围圈定、季节性等资源搜集原则以及优选较近的自然资源并加强人员配置、对资源进行横向了解与纵向学习、叠加使用领域分析法和资源结构分析法等资源利用策略来提高园外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自然资源;搜集;有效利用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其中一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大自然是新奇、形象、直观、可感知的,其绚丽多姿以千变万化的形态展现在幼儿眼前,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去发现、探索和感悟。[1]全息化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又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就如何全面搜集园外自然资源并有效利用进行探讨。
一、全面搜集自然资源的问题与原则
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天然存在并且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一般可简单分为动物资源、植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三大类。在初次搜集自然资源的时候尽量做到搜集与记录的全面性,采用实物搜集、拍照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对其进行记录与保存。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户外环境刺激丰富,教师注意力易转移。户外环境刺激丰富,不仅对于幼儿,对于成人也一样。一次,正当我们观察眼前地砖的纹路时,其中一位老师却发现了远处正在脱皮的法国梧桐。“看,那个法国梧桐会掉皮,可以通过不同的树皮展开科学活动”“嗯,还可以感受不同树皮的不同质感”“还可以用白纸蒙在上面然后用铅笔拓印,就像我们小时候拓印硬币一样”就这样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了树皮上,完全遗忘了刚才的地砖纹路。
问题二:重复既定路线,难以全面搜集资源。在搜集资源时我们常常会制定一条固定的路线,以为沿着这个路线就能比较全面地搜集每个角落的资源。但实际情况却是每次都走同一条路线,近的地方都挖掘好几遍了,而远的地方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另外,由于搜集资源的时间间隔不一样,有时我们并不能清楚的记得上一次搜集到哪里了。这样一来,导致我们无法全面搜集资源并且进度缓慢而低效。
问题三:自然环境易更替,难以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大自然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绚丽多姿,因为它的变化万千。植物有着自身的荣枯,动物也有规律的繁衍生息。老师们在搜集资源时,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一些花的花期,一些动物的活动期。
针对以上问题,老师在搜集自然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顺序性原则:即在资源搜集过程中,为了防止资源遗漏,每到一处都要按既定的资源类别顺序来搜集资源。比如按照先搜集非生物资源,再是植物类资源,最后是动物类资源的顺序搜集。这样可以帮助老师们集中注意力,使得观察更仔细,教育价值挖掘更充分。
范围圈定原则:即为了保证资源搜集的高效性,把既定范围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每次搜集一个区域,同时在地图上做标记,避免资源的遗漏与范围的交叉。
季节性原则:部分资源的季节性特别强(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作息),为了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让幼儿切实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老师们还应在特定季节对特定的自然资源进行观察与搜集。比如:春季的迎春花、桃花,夏季的蝌蚪、蝉等。
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与策略
大自然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造了美好的教育环境。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发展。但老师们在利用大自然的美好馈赠时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幼儿的安全难以保障。由于场地的开阔性,刺激的多样性,环境的变化性,使幼儿感到充分自由,身体与心灵都得到解放,导致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可能会遇到蜜蜂、野猫或磕磕碰碰)。因此,老师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敢放权,压抑幼儿的兴趣,实施高控的组织策略。
问题二:“突然的提问”挑战教师知识的储备量。户外环境真实有趣,刺激变化多样。自然资源新鲜好玩,充满生命力。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常常毫无征兆的向老师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面对这“突然的提问”,老师常常敷衍或者转移话题,导致自然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三:不知如何分析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大部分教师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活动时倾向于美术或科学活动。因为老师对自然资源认识的不够充分,不知道如何分析其教育价值。所以在面对自然资源的时候就只想到写生、粘贴画,或者是观察、科普知识讲述等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有三种策略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的利用园外自然资源。
策略一:优选较近的自然资源并加强人员配置。为了减轻教师的安全压力,也为了保证资源利用的可操作性,对于同样的资源老师们应该优先选择离园较近的资源。与此同时,活动中还应该加强人员配置,除了标准的一教一保外还应该配置一名保安。
策略二:对自然资源进行横向了解与纵向学习。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对资源进行横向的了解,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相关的通识性知识,完善资源的信息,增加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幼儿的兴趣点,纵向的解读与深入学习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与理解既要呈网状铺开又要呈线性深入。
策略三:叠加使用领域分析法和资源结构分析法。领域分析法是指在分析自然资源时,结合《指南》内容,按照五大领域的顺序逐一分析该资源可以开展什么活动。资源结构分析法是指对资源本身的结构进行分解,然后根据资源的不同部分逐一分析它的教育价值。一般来说,植物和动物既可以按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可以按照它的身体构造来分解,而非生物则按组成部分进行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学使孩子脱离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是教育的失败。”大自然不仅是幼儿感知科学知识的第一环境,也是激发幼儿思维的源泉。自然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还能使幼儿园的工作独具特色。[2]全面的搜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能让幼儿在自然的情境中多感官的来探索这神奇美妙的世界,能让幼儿在身心自由的环境中成为自然资源的真正受益者,能让幼儿在交互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教育。
[1]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7-19+25.
[2]周素珍.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