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宗祠概况及旅游开发
——以全南县为例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曾氏宗祠祠堂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赣南客家宗祠概况及旅游开发
——以全南县为例

缪晶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赣南客家人作为从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支系,今天仍然保留着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的特征。因此,祠堂作为客家人寄托敬祖情节的载体之一,被客家人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情感支柱,是客家人祭祖、红白事拜祖的重要场所。本文在介绍全南宗祠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南曾氏宗祠为代表,试图找出全南宗祠旅游开发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希望使更多的人了解赣南客家宗祠的独特魅力,以便促进全南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赣南;客家;宗祠;旅游开发

一、赣南与客家民系

(一)赣南概况

赣南,即江西省南部,是现赣州市的别名。赣州市地处赣州上游,北有雩山,西靠罗霄山,南接大庾岭、九连山,东临武夷山,全境大山环绕。赣州境内地貌一丘陵山地为主,兼有盆地,地势周高西低,南高北低。赣州市全市土地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耕地占8.8%,山林面积则有77%,水域面积3.3%,故赣南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可见赣州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耕地面积稀少的典型山区。

赣州地区江西南部,与粤接壤,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在秦朝,经过赣南越梅岭而进入广东南雄,是秦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的四条“新道”之一。隋开凿大运河及唐凿通梅岭驿道后,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江而上至大余,由梅关进入南雄,最后顺水到达广州。也正是这样一条便捷的通道,为历史上北方汉人南迁提供了通路,也使赣南与客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赣南与客家的关系

“客家”作为一个民族学概念,指的是作为客家学研究对象的特定族群。目前对客家族群的概括比较全面的是曾祥伟先生的理论,他认为客家族群一般存在以下六个特征:1、以客家方言为母语;2、强调祖先来自中原,有纯正汉族血统;3、服膺中原文化并以正统的继承者自居;4、有迥别与周边族群的独特风俗习惯;5、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基本居住地,而逐渐向外扩张;6、有明确的客家族群认同意识。关于此问题,目前多数学者主张以客家方言形成来标志客家民系发展成熟。“语言学者中关于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客家方言之独立,即标志着客家民系业已形成。”这也符合客家“宁买祖宗田,不买祖宗言”的文化特征。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些过程当中,赣南地区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呢?

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阶段来看,赣南地区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也是客家民系发展壮大地。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客家之源为“中原衣冠旧族”,他认为客家原自中原迁居南方,其后有总计五次移民高潮。从客家五次迁移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汉民从第一次到第三次迁移都与赣南息息相关。唐宋时期,大量集结在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不断繁衍,人口壮大,且与当地土著初步融合,若干客家文化现象开始出现。这表明,客家民系作为一种新的独特的民系正在酝酿发育。因此,赣南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摇篮”。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倒迁入赣,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

从实际分布情况看,赣南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地。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约有6000万(包括港澳台)客家,其中闽粤赣边境就有3580万。独在赣南,客家人口就达到700万以上,占赣南总人口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而且,根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统计调查,江西有纯客住县(只掌握客家方言、具有典型客家文化特征的人口达到89%)10个,都分布在赣南,非纯客住县17个中7个在赣南。因此,不管是世界还是国内范围看,赣南都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三)赣南宗族祠堂的文化意识基础

祠堂文化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客家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综合反映了客家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因此,阐述赣南客家的文化意识,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客家宗族和客家祠堂文化。

1、强烈的祖先崇拜和泛神崇拜

客家先民祖居中原,辗转迁徙,凭借着从中原带来的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在南方落户。与此同时,汉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具有强烈的尊宗敬祖、宗法血亲观念。赣南客家的祖先崇拜除完整的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外,还有“祠祭”“墓祭”“寝祭”之分。其中牌祭主要在祠堂和家中记性,全族的牌祭则在宗祠内进行,仪式繁琐。

2、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

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往往是举族而迁,这使得原有的宗族得以保留下来,也是宗族内部成员团结,强化了原有的家族制度。同时,赣南山区“八山半水半分田”的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得每个家族都被切割开来,使得自然村落与血缘家族高度吻合。此外,有限的生存资源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赣南客家地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宗族与宗族、宗族与乱匪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加强了宗族的认同意识。

3、强烈的风水意识

赣南客家宗族风水意识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常依风水理论开基建祠修坟。例如南康董氏宗族的开基祖先洞茂彩就是相信分水先生的言论才决定迁居风岗定居开机立业。甚至在立基之后兴建祠堂也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按照“水流西,好福气”的风水理论定祠堂朝向。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宗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宗法和封建伦理意识之外,还形成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强烈的泛神崇拜、强烈的宗族认同意识、风水意识,且这些文化意识具有赣南客家独特的地域和生存斗争特色。

二、全南县客家祠堂概况

(一)全南县概况

全南县是江西省赣州市辖县,建于1903年,原名“虔南县”,因地区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全南地处江西最南边陲,隶属于赣州地区。东界龙南县,南靠广东翁源、连平县,西接广东始兴县,北连广东南雄县,北东毗邻信丰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根据《全南县志》记载,全南县内共有1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即客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9.46%。全南客家人部分是随着客家移民大迁移从江西中部迁入,部分是在清代后期,由于龙下、上江等地人口稀少,从邻近的广东南雄县、本省龙南、信丰县居民陆续迁入。

全南县作为典型的纯客住县之一,全南县是拥有典型的客家文化和基础的客家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所以立足于全南客家祠堂的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客家祠堂文化与客家研究系统部分与整体的有效互动。

(二)全南县客家祠堂分布概况

根据现存规模的大小,可以将全南的客家祠堂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典型客家祠堂,如小慕曾氏宗圣公祠、乌桕坝李氏宗祠、榭坊宗圣公祠等。这些祠堂属于“宗祠”,规模大而完整,而且由于是大宗族祠堂,人员庞大,即使祠堂经过了文革的破坏,经过修复,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但数量并不多。目前,全南县典型的大型客家宗祠已经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种是中小型姓氏宗族祠堂。这种祠堂不仅保留了客家祠堂最主要的形制特征和文化元素,样式构成相近或相同,多为同姓宗族所建立,而且分布数量也多,一般来说一个姓氏就一个祠堂,多是同姓宗族所建立,相对来说修复和保存的力量较弱,是全南客家祠堂最普遍的情况。

三、全南县典型的客家祠堂及旅游开发

(一)榭坊曾氏宗圣公祠

曾氏公祠位于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距离县城5公里。祠堂全长52.8米、宽18.5米、高9.7米,占地面积为976.8平方米,是全南县规模最大的祠堂,在赣南地区也是少见。据考证,曾氏公祠始建于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于永乐七年落成,系当地曾氏开基祖荣千九郎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参)而修建的。根据当地曾氏族谱记载,镇仔村一带的曾姓,最早见于明朝建文2年(公元1400年)。其先祖荣千九郎自安远县东乡举家迁至龙南大龙堡榭坊镇里(即现在的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卜地筑屋而居,再传至先达公已是第十世了。

曾氏公祠分前、中、上三厅。前厅三门六开,正门入口置有一对龙头石鼓。中厅的高堂上挂牌匾,书三个遒劲大字——“崇孝堂”。据曾氏族人介绍,此是曾氏先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的曾汝召所题。据《全南县志》记载,汝召为官绩著,曾建议免除了朝廷增摊给家乡的税银,还曾痛谏万历皇帝革除“左道”之弊,“慎微戒忽”。上厅留有一天井,约30平米见方,采光极佳。前檐挂一牌匾——“簪缨世家”,右柱书“簪缨辅国政”,左柱书“世家藏经纶”。厅顶是曾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圣地,设有一座巨型神龛,翕座为马鹤狮麟等吉兽花板,侧为棋盘状花格窗,肃穆庄严。曾氏祖先牌位即供奉于此,上百块神主牌分几层陈列。上厅两侧各建有一楼阁,分别置厢房2间。祠堂依客家民居风格合院而建,又与墙厚、窗小、天井窄、光线暗之客家民居传统迥异。整座祠堂由54根直径为0.42米或0.22米、高7.4米的木柱支撑,所有横梁均呈微弓状,栋梁则由榫连接,榫背用横契锁定立柱。

(二)曾氏公祠的旅游开发设想

曾氏祠堂是全南县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本身就极具观赏性。此外,曾氏宗族每年还会在祠堂内举办一个盛大的活动——“太公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凡是曾姓人家都要做“太公会”,摆酒设宴,祭祖祈福,有民俗专家考证,“太公会”是全南这支曾氏后裔所独有的习俗,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集中体现了崇孝、守信、向善、和谐的行为理念,颇有曾子遗风。在节日当天,曾氏公祠内红烛高照,鞭炮齐鸣,全体族人在祠堂内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至午时,家家户户摆酒设宴,各方朋友会应邀前来,以彰显主人热情好客、人缘好的美德。每年的“太公会”虽然只是曾氏宗族举行,但受邀的民众大多会欣然前往,所以也成为全南县的一大盛事,甚至吸引了周边县城的群众前来参加。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上说,曾氏宗祠不仅是进行祭祖庆典的场所,也是“太公会”此类民俗活动的空间载体。今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太公会”即使作为宗族活动也不在具有如此强烈的排外性,更多是一种民俗活动和文化活动,具有欣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吸引着各方游客的注意力。这样丰富的民俗活动在进行规划、合理引导、扩大宣传力度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可以带动区域范围内的餐饮、住宿、交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借机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进行宣传,提高旅游形象,促进全南旅游也的发展。

曾氏公祠本身也是一件杰出的建筑艺术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装饰技艺的超高水平。因此也根据全南县各大宗祠的特点,以曾氏公祠为代表,开展古建筑旅游,通过导游的解说词和宣传资料,推广古建筑、古祠堂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此外还可以开展休闲观光游,让游客参观游览祠堂建筑、雕塑碑刻等以及祠堂周围环境,满足普通大众的休闲需求。

目前,全南县相关部门对宗祠旅游开发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做了基本的文物普查工作,未制定出相关的指导思路和执行办法。宗祠资源是珍贵的文物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旅游开发必须谨慎。所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全南县宗祠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了解宗祠的数量、类型等。更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资源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其次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宗祠保护意识,提高宗祠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依托其他景点,形成有特色的旅游路线,增强综合吸引力,突破单独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障碍,以产生更加良好的旅游效果。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罗勇,劳格文主编.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院、海外华人研究出版社,1998.

[3]刘劲峰编著.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0.

[4]周建新.江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房学嘉,宋德剑等. 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6]董励.客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罗勇.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2003(5).

[8]陈伟明.赣南客家祠堂宗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9]王兆燕.试论四川汉地宗祠的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D].四川大学,2007.

[10]朱盈.赣南客家辞让装饰艺术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11]胡春旺,温运汉.全南县志[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缪晶(1993-),女,汉族,江西赣州,在读学生,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研究方向: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

猜你喜欢

曾氏宗祠祠堂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慷慨宗祠祭先贤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