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的几点思考
2017-04-06江建魏航
江 建 魏 航
(1.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2.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延迟退休的几点思考
江 建1魏 航2
(1.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2.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未福先老以及低于世界水平的退休年龄是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个特征,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养老金基金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延迟退休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延迟退休、延迟退休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这是必须要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本文以“95制、96制、97制、98制、99制”为延迟退休的政策方案,来探讨在政策实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利与弊。
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利与弊
一、引言
退休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而所谓退休年龄的本质是劳动者在职时所作出的劳动贡献与离开工作岗位后所能享受到的福利之间的一种均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养老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加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当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选择,提高缴费比例,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养老险保险的缴费确实比较高,“五险一金”已经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不现实的。因此,增加工作年限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而延迟退休年龄不是进行一刀切,而是实行弹性退休,即渐进式延迟退休。“渐进式”延迟退休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一个被劳动者逐渐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产生了心里预期,做好了准备。渐进式延迟退休是要分阶段的走,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要小步慢走,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每几年作为一个阶段。
二、延迟退休何以必要
(一)人口预期寿命增加的结果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75岁左右。但是实行的退休政策仍然是上世纪50年代的退休政策,即男性职工60岁退休,女性职工55岁退休,这很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提高退休年龄是实际发展的需要。
(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自从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期,目前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2个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4.9%,据预测,以后每年老龄化人口可能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会达到19.3%。与此同时,从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供给数量开始下降,这标志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加上许多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岗位,这些50、60岁的劳动者工作经验丰富,身体条件好,如果过早的退休,就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要求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呈刚性增长,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最近研究“超老龄化社会”计算关于我国的养老金缺口,15年后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4.1万亿,35年后我国养老金缺口将约6.1万亿。在此种情况下实行延迟退休是所必要的。
三、延迟退休的优势
(一)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增加,对那些技术熟练、工作精力旺盛的劳动者来讲,在60岁左右退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加之,目前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时间增加,入职的时间比较晚,如果仍然还是按照目前的退休政策,那么这些长时间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工作时间就会缩短,同样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劳动者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挖掘潜能。
(二)缓解家庭压力,充实老年人生活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如果仍按照先行的退休政策,那么无疑会增加家庭的养老负担。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大部分家庭都面临着一个家庭赡养4个老人的局面,由于寿命的增加,更是加重了家庭赡养的负担。如果能实行延迟退休,老年人自己能够自立,也能够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实行延迟退休后,老年人仍可以继续发挥余热,避免退休后无所事事、精神空虚。
(三)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不断走低,老年人口的寿命和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一方面要增多提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劳动者要减少养老金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三种出路,一方面减少劳动者福利,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缴费比例,还有一种就是实行延迟退休。由于养老金支出具有刚性的特点,因此减少劳动者福利是不可取的。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养老缴费比例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五险一金已经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很难再继续提高养老的缴费比例。而实行延迟退休,一方面直接减少了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规模,另一方面增加了劳动者的缴费年限,推迟了养老金的领取时间,通过增收减支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四、延迟退休的困境
(一)对就业的影响
就业问题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国家的就业率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一般的来讲,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延迟退休能够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在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的毕业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大。据人民网调查,有62.2%的网友反对延迟退休,因为这将加重大学生等年轻族群的就业压力。如果劳动者到了退休年龄而不退休,就可能减少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年轻人的就业更是会雪上加霜。据有关测算,延迟退休确实对青年人的就业存在着显著负面影响,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
(二)基层劳动者的抵触
据调查大部分的劳动者都不希望延迟退休,尤其是长期处在一线工作岗位劳动强度比较大的劳动者,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身心早已经疲惫不堪了,都希望早点退休,安享晚年。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在心理、身体各方面都变得迟缓,反应也不敏捷,难以适应目前节奏较快的生活工作压力。因此在考虑政策出台时,一定要考虑到各行各业的情况,避免一刀切。
(三)对老龄人口的再就业影响
实行延迟退休,不仅涉及的是退休年龄的问题,还有延迟退休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的比例17.7%。如果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那么大量已经退休的人员很有可能会继续返回工作岗位,这些大量的已经退休人员是否还能继续找到工作,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工作后的待遇保障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老龄人口就业保护法,很多老年人就业得不到保障,并且许多单位存在着年龄歧视,使得老年人再就业困难重重。如果要实行延迟退休政策,那么这一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必须要采取措施保障这些再就业的老龄人的就业问题。
五、政策思考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渐进式延迟退休做出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对如何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各种各样方案,有清华大学提出的,也有社科院提出的方案。本文选取西北大学席恒教授提出的95制、96制、97制、98制、99制为政策方案来进行政策思考。所谓的95制、96制、97制、98制、99制的政策方案是从多个方面考量出来的结果。根据我国目前退休的现状、借鉴机制设计理念与方法,我国应该采用标准退休年龄+工作年限的思路,即采取“95(99) =标准退休年龄+工作年限”的思路,形成95制、96制、97制、98制、99制。所谓“95制”的政策目标是从2015年开始将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从目前的53岁提高到56岁,每提高一年因延迟退休而增加劳动力供给至少695.5万人。“96”制的政策目标是从2025年将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从56岁提高到58岁。“97制”目标是从2035年将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从58岁提高到60岁。“98制”的目标是从2045年将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而“99制”的政策目标是从2055年将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
从95制到99制呈现出了系统性的特点,体现了根据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变化而小步渐进的思路。仔细了解这五个政策方案,不难发现,里面包含了随着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工作年限也随之增加的要求。“95制”里面提到,“95制”政策方案实行的最佳时间是2015年,到“99制”2055年将我国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到64岁,用40年的时间将平均退休年龄从53岁提高到64岁,也完全符合小步慢走,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具有平稳过度的特点。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没有考虑到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
实行这五种延迟退休方案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但是在上文中已经讲到,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有显著负面影响,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
(二)没有考虑到老龄人再就业的问题
在实施延退的同时,增加劳动力供给是很明显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退休但是仍符合工作要求的老龄人,如有继续工作的想法,如何再就业没有考量到。
(三)对于区分不同行业的退休标准没有涉及到
有的处在技术、管理岗位,工作比较轻松,延迟退休是必然的,但是对于那些处在一线工作岗位的人,劳动强度比较大,到龄退休是一个重要的心理预期,必须要进行考虑。
通过进行政策分析思考,如果要切实做好延迟退休,可以在借鉴“95制、96制、97制、98制、99制”的基础上在辅助以行业退休标准规定、老龄人再就业的保护政策来实行。所谓的行业退休规定标准就是要区分不同的行业性质,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人力资源弹性系数低的行业开始,逐步扩大。对于那些长期处于一线工作岗位、劳动强度系数比较大的行业,可以酌情考虑予以政策支持。
六、结语
延迟退休作为一项政策,不仅作为适应人口寿命的增加来进行实行,也不仅是为了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而做出的决定,而是应当看做一项国家战略政策来对待。实行延迟退休应该是作为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正在改革,养老金的缴费参数、缴费基数、受教育年限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关键点。而实行延迟退休又和这几个关键点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关于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方案,必须要从整个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去考虑,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充分听取民意。按照本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本国的退休政策。
[1]席恒,翟绍果.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机制与方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5)
[2]滕王苒徽.渐进式延迟退休计划在中国实施的忧虑因素及思考建议 [J].科技创业,2015(2)
[3]蔡平.延迟退休的困境与思考 [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6)
[4]刘妮娜,刘诚.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29个省份、18个行业的数据分析[J].南方人口,2014(2)
[5]赵航,戴致光.延迟退休的优劣分析及政策建议 [J].人力资源,2014(4)
[6]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 [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7]乐章,刘二鹏.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8]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渐进延迟全额养老金领取年龄的建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研究政策之四[J].经济研究参考,2015(4)
江建,男,西北大学15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养老保险;魏航,男,南京农业大学15级社会学系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