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德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留学生为例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德国

谭 鲲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来华德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留学生为例

谭 鲲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关注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已经成为中国留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三个方面研究德国留学生群体在上海某高校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并对在华留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在研究社会心理适应时,主要分为思想情绪、心理健康和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研究社会文化适应时,主要分为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融入当地文化三个方面;在研究学术适应时,主要分为学习硬件,学习软件和学术成果和发展三个方面。

本文还探讨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华留学生的个性,语言能力和出国动机等个体特征以及文化接触的时间,群体间有效接触,留学支持等情景特征都是对跨文化适应有影响的个体因素。然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家间存在差异的社会因素是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造成影响的更为深层和本质的原因。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学术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都已是世界教育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跨文化适应问题随着留学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留学生,教育机构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的话题。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留学生在面对这些差异时不可避免的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外国留学生也出于各种原因纷纷来到中国接受教育。在欣欣向荣留学教育市场的背后,往往只有少数人关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这不仅影响留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留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关注在华留学生生活,促进中外学生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适应

1.思乡情绪

留学生离开自己的祖国,千里迢迢来到异国他乡求学。远离自己的家乡、朋友和亲人,一个人在外遇到难以适应的情况和接触陌生的事物时,往往产生思想的情绪。特别是在自己孤立无援,不知道如何表现,听不懂他人的语言,对文化差异手足无措遇到挫折时,想家,想念熟悉的人和事,想念家乡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思想情绪便会涌上心头。

问卷结果中显示,思乡情绪是留学生在社会心理适应上得分最高的选项,部分在华留学生存在思乡情绪,而大部分的留学生虽对家乡和亲人有所想念,但认为这种程度的思想情绪属于人之常情,而保持不确定的状态。

在被调查的留学生中,大多数人对家乡的思念并不是特别频繁,并不会因为思乡情绪影响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由于该批德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时间较短,才1个多月的时间,他们的情绪没有问题是因为正处在蜜月期之中。然而在开放式问答调查结果中,有留学生表示,“之前很想家,情绪不稳定但是现在不那么想了。”这里与古典理论中的所处蜜月期结论刚好矛盾。事实上并没有准确的证据证明,在华留学生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度过了蜜月期和矛盾期而进入适应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多数留学生在来华前就有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对于在异国的新生活有所预期,这对留学生克服思想情绪,适应留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

文化冲击是指人的内在文化积累和外在的文化移入引起的变迁对人心理所造成的冲击和震动。经历文化冲击的人因为内心的无安全感、无助和孤独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大,精神抑郁和自我封闭等现象[1]。(Oberg,1960)留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经历着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情感变化,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后悔,无助,悲伤,心烦意乱等负面情绪。因此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评价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指标。

留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合理的课外活动安排和良好的解压方式是留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秘诀。在接受开放性问答的留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提到把运动作为解压方式或是和朋友约会,参加派对来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其中有4个留学生提到,他们想尽可能地游览中国。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德国班的留学生都充满朝气,对课外生活充满期待,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享受课外的自由生活。德国班的中文老师对笔者透露,留学生的中文还没学好,就已经自己乘车去张家界游玩过了。

3.情感价值观

人在一个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会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2]。在华留学生在陌生的文化中,会发现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与自己的想象不同,甚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无法解释,社会心理适应问题便有此产生。这里的情感价值观指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不适应性而产生的偏见和心理问题。

受调查的留学生并没有因为文化冲击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事实上,留学生对中国人和中国学生保持着积极的看法。在开放式问答中,有留学生这样回答,“要想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去真正认识一个人很困难。但是中国人真的很热心,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我愿意与他们保持联系。”在留学生眼中,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缺少交流,并非是中国学生对他们存在偏见,而是中国学生太过腼腆。

二、社会文化适应

1.气候环境

留学生们在气候适应方面出现分歧,主要是因为上海春季气候的多变性和德国气候的特点。德国处于西风带,属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过渡性气候。德国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气候温差小。来自德国西北部的学生可能会对上海春季多变的气候难以适应。而德国东南部呈现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点,冬冷夏热,气候温差大,接近中国上海的季风性气候。因此,来自德国东南部的学生可能认为这里的气候和他们的家乡非常相近,体现出对上海气候的强适应性。

饮食习惯适应是生活适应的另外一个重要适应方面。多数学生对中国的食物并不抗拒,在华留学生容易适应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事实上,有些留学生甚至事先就冲着中国的美食慕名而来。

2.人际交往

留学生与当地人之间人际交往的实现是社会文化适应的重要标志。外国留学生能否跨越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而成功地狱当地人建立起人际关系网络,往往影响着留学生之后的心理变化和文化融入。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采取的留学生导生制度非常受德国学生的青睐。导生制度是学校安排特定导生负责1到2个留学生的环境和学习适应工作,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甚至有留学生认为唯一的中国朋友就是学校安排的导生。

3.环境融入

留学生长期生活在自己家乡的文化环境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结构[3]。当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时,留学生的心理必然会受到冲击,甚至影响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只有留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中国当地文化,才能帮助留学生适应心理和文化冲击,加快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

受访的留学生在回答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时,今人惊奇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不满意。显然留学生在融入中国当地文化的环节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也许是因为德国学生在自己国家生活时有着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在与德国学生一起上中文课时,德国学生还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在学校里很少看到怀孕的人?”中文老师的反映十分诧异,让人一瞬间以为感受文化冲击的原来是在自己国家的那一方。

三、学术适应性

作为研究样本的留学生群体在学术适应这一方面的适应情况与社会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这两则相比较差,并且差距比较明显。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班级人数不适应,认为班级的人数应该减少,采用小班化教育。

1.硬件环境的适应

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面对着与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截然不同的新学习环境。留学生的能都进行学术适应是他们能否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甚至是顺利毕业的关键。本部分的学习硬件设施是指代课程安排,班级规模和教材使用等由学校教务直接负责为留学生提供学术服务的各项规定。

对于在中国学习的德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希望教材的选择能够更加符合语言或是专业学习的规律,希望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学校之间能互相交流,设置更加符合留学生实际状况的教材。发达国家的课堂容量一般较少,采用小班化教育模式,德国留学生对大班教育表示出明显的不满以及不适应。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控制一个人的学习人数,特别是对于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同班人数太多将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进步。

在调查中发现,德国学生期待的教学环境是温馨且具有人情味的。在德国的大学里,课堂一般都是小班课,名额限定在10人左右。学生座椅围成半圆或者椭圆形,正对投影仪或是讲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在教室里,一般都设置有许多可移动的小黑板,并提供纸和笔,学生甚至不需要带任何东西,就能完整地体验德国教室的服务。除此之外,有些教室里还提供免费咖啡、热水、牛奶等饮料以及水果,饼干等点心。

2.软件服务的适应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学习硬件会影响留学生的学术适应以外,学习软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这里的学习软件服务指学习氛围,授课方式,课外时间,学习障碍等由特有学习文化产生并作用于留学生学习体验的各种因素。

有较多的留学生认为学习时间在占用自己的娱乐休闲时间以及中国老师的授课方式难以适应。留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积极的组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比起被动的授课学习,留学生更倾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掌握知识,因此他们更希望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对于授课老师英语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留学生对克服语言障碍的心理诉求,只有越过了语言的障碍,才能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

中国教师一般倾向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主导上课的节奏,带领学生领略知识的海洋。而西方教师的课堂是一种更加自由与平等的模式,更像是老师带着一群大孩子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印入脑海。教师教学模式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学生学习模式的不同。与习惯被引导中国学生不同,德国学生倾向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团队合作。此外,德国大学的学习形式多样且与中国大学有所不同,也是造成留学生难以适应的原因。

3.学术收获

留学生群体在中国课堂中的收获以及希望自身提高与发展的方向是衡量学术适应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留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在学术适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留学生对学校更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和课程抱有强烈的希望。而且留学生透露出,自己所期待的课程和专业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个性发展的模式。

在学术适应调查模块中,该德国留学生群体在班级规模,授课方式,语言障碍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适应程度较差,也说明该留学生群体在学术适应方面并没有达到社会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水平,留学生的学术适应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知:留学生的情感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中并非一成不变而且留学生对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抱有复杂的情感。他们既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感兴趣,也对游览中国各地和品尝中国美食怀有强烈的热情。在对中国文化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留学生也会因为文化差异和适应难题对中国的部分文化消极否定,这种消极情绪则会在表现为文化不适应。

本文通过分析德国留学生在华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揭示了在华留学生可能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从问卷和开放式访谈的结果来看,学术适应是困扰留学生在华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而它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授课方式,学习氛围等方面。人际交往是影响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最主要的因素,留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适应上感到困难。此外,留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与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良好的释放压力方式息息相关。在对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分析中发现,个体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在呈现个体差异性的同时,不同的情景特征也会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造成影响,包括文化接触的时间,群体间有效接触和留学支持。然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家间存在差异的社会因素是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造成影响的更为深层和本质的原因。

根据本文的分析,针对留学生跨文化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探索性的建议:

1.留学生应该建立起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在出国之间就做好面对文化差异的准备,提高自己的心理和文化适应能力。在留学或是其他文化旅行中,留学生应该积极地接触当地人群和当地文化,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跨文化适应所带来的挑战。

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加强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留学生与老师和学校管理团队的交流。在推进学校留学教育工作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促进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3.学校应该站在留学生的立场上,积极组织适合留学生参与的校园活动,在提高留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同时,促进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适应。在留学生的学术问题上,学校也应该以留学生为本,建立适合留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模式,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参与热情。

4.语言障碍是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的核心因素。只要在华留学生提高汉语能力,他们便能更容易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术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鉴于导生制度在留学生内部的高度评价,推荐学校除了为留学生提供语言辅导课程意外,更多为留学生安排一对一的语言辅导。

[1] Oberg,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7-182.

[2]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谭鲲 (1976-),男,汉,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德国弃煤的烦恼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