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综述

2017-04-06曹入云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政策法规文化产业政策

曹入云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综述

曹入云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十三五规划”后,我国文化产业迈入了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设仍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文化产业政策相关研究为政策法规的完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日益增多,但这种增长背后仍存在研究深度不足、实证性缺乏等问题。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综述;问题

1992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获得飞速发展,但仍面临版权保护不力等问题,完善政策法规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研究为完善政策法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为了解当前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动向,本文梳理了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概况总结了国内学者基本观点,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历程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研究历程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相对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1992年到2000年为初步探索阶段。1988年,我国出现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研究。但直到1992年,国内学者才开始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徐刚在《我国文化产业及其产业政策》中提出要以产业政策规范文化产业发展。[1]这一阶段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研究仅7篇,也只是在分析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时,简单强调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和导向作用。

2001年到2009年进入深入探索阶段。2000年,十五计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此后,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学术界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发展。据统计,2001年到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文献共153篇,涉及文化政策法规概念、功能和作用,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措施等方面,研究数量和内容质量逐渐提高。

2010年以来,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迈入全面探索阶段。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同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研究逐渐跨入全面探索阶段。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相关研究大体可分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基础性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研究以及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三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基础性研究。其中包括概念、类型与内容体系、政策目的和作用及政策制定原则研究等相关研究。在概念研究中,学者从经济、公共政策学等视角对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进行了解读。安宇认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主要以经济学为基础考察文化,并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策分析。袁明旭则从公共政策学视角探讨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其次,类型与内容体系研究涉及文化产业发展方方面面。国内研究概括为基于“文化”性质、基于“产业”性质及以“政策”为标准的内容分类。再者,在政策作用相关研究中,基本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作用可概括为塑造城市与区域形象、增加社区归属与文化认同等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作用,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秩序等促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8]而在政策制定原则研究将制定原则概括为尊重市场机制、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以及与国际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协调的五大原则。当然,在基础性研究中,部分学者还探讨了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绩效评估、实施机制以及影响政策执行因素。比如,杨吉华认为可从产业增长速度、赢利能力、区域结构、技术进步及产业竞争秩序等方面衡量产业实施效果,[9]而实施机制包括政策主体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综合调控机制及客体调适机制。

第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三大方面。首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发展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际,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政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1978年—1988年)文化市场酝酿期的文化经济政策,国家逐渐放开对文化外围行业的管制为开启文化市场埋下了铺垫;(1988年—2002年),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时期的文化经济政策,这一阶段政策基本取向体现为引导、培育、规范,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03年—2008年)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鼓励、扶持;及2009年以来的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时期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产业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政策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振兴、激励和大力扶持。其次,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问题主要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六大方面,即政策缺失、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强、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变化频繁、即政策针对性和重点不突出、政策协调性和系统性不强及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强化战略发展意识,完善文化产业税收制度体系;降低税率;实施差别税率政策;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增强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信息透明度;制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再者,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集中于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建构历程、政策比较分析以及问题和对策研究上。林颖从文化政治学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化产业建构的逻辑起点,认为台湾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台湾当局在面临社会认同破碎、执政合法性动摇的现实背景下的自我解救策略。袁明旭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新存在体制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实效性上缺失问题。应按照效率、公平、符合客观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等原则,构建与实际相符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解学芳从共性和差异机理上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认为长三角地区要追求政策上的“求同存异”。李佳认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不强、关联性和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政策宏观空泛并且缺乏周密细致的配套措施。只有加大政策性文化建设与发展资金的保障与监察力度,并制定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以及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融资、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市场管理、人才开发等政策,才能进一步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研究。集中于发展历史、政策体系内容、中外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比较分析等方面,聚焦于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需要政策和法律提供保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美国看似实行“无为而治”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但其实是因为拥有健全的法律体制,并且,美国奉行“对内放松管制与对外扩张并举”的政策;日韩则以“文化立国”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法国奉行“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政策主张,而加拿大实行多元文化政策。而通过对中外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与日美韩等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在创新性、动态性与连续性、综合性与系统性、政府管理与市场调控、开放性与国际适用等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国际文化关系上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国家对文化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及对本国文化产业实行保护性政策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还探析了巴西、泰国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示尽管这些国家蕴藏了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其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却远不如日美韩等国家。

三、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基本问题、研究内容问题以及研究方法问题三方面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论文比重偏少、研究主体范围狭小、论文质量欠佳及深度不够等方面。通过知网搜索,以“文化产业”为关键词相关文献达11138篇,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相关文献仅993篇,说明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政策法规的研究有待深入加强。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大部分文献研究来源于杨吉华、袁明旭、解学芳、周斌、祁述裕、刘飞等少数学者,其他研究者基本上只有一篇相关文献,而且许多相关文献中还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大量涉及政策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往往只是泛泛而谈,问题阐述不全面,未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策研究只是宏观上的高谈阔论,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整体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在CSSCI刊物上相关文献较少,大多数刊物的影响因子不高。

第二,研究内容问题。首先,我们政策一向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对政策执行的研究也易被忽视。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实施机制以及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稀少,现能找出的相关研究者仅有杨吉华。对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国内学者尚未对政策监督中涉及的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监督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文化产业必然面临走向国际的问题,相关的文化产品出口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政策的研究也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并没有涉及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政策的相关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问题。以宏观研究为主,缺少微观研究。在探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基本采用宏观研究方法,对其中存在问题阐释不够深入,有的甚至未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的对策也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以文献研究为主,缺少实地调查。大部分研究采用是文献研究,缺少实地调查的实际支撑,导致研究与实际联系密切程度不高。以理论研究为主,缺少实证性分析。研究主要以文献调查为主,依靠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缺乏导致数据支撑不够坚实。跨学科研究稀少。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切入,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较少,研究视野狭窄。比如可将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心理学相结合来研究探讨,分析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接受心理等。

[1]许钢.我国文化产业及其产业政策 [J].管理世界,1992(06):176-177

[2]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6):6-9

[3]袁明旭.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选择的理论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08(02):35-39

[4]贾旭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及其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3):49-55+68

[5]沈山.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5,(02):166-167+179

曹入云,湖南郴州人,就读于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三年级。

猜你喜欢

政策法规文化产业政策
政策
政策
政策法规
助企政策
政策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