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定义:回顾与分析

2017-04-06李唤儿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计量定义利益

李唤儿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资产定义:回顾与分析

李唤儿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资产作为会计六要素之首,在会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资产的核算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资产的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其外延不断扩展,不断的认识、梳理和理解资产的概念也是更好的进行企业资产管理的要求。

资产;资源

一、资产定义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初开始,会计理论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下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组织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资产的定义也由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发生了变化。

1953年,美国AICPA将资产定义为由账户借方余额实现的特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并各账户中结转而来,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该定义没有揭示资产的实质,而是依据记帐规则。

1957年,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一个特定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可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服务潜力总量。

1970年,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准则确认与计量的经济资源。

1980年,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特定主体从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收取的或加以控制的。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是资产最新的定义,也是目前通用的资产定义。

二、资产定义几种观点

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但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4.未来经济利益观

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 《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中提出: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资产定义应包括两个要义: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这是资产的第一要义。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这是资产的第二要义。

三、我国对资产的重新定义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未来经济利益”。按照我国基本准则规定的定义,在实务工作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即使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再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了企业产不实。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

对比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资产定义在三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新的定义把资产的内涵真正揭示了出来,强调资产的实质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原定义却忽视了这一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必须具有用性和盈利性,具有为企业服务能力或服务潜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控制别人得到这种利益都应该是企业的资产。相反,如果企业某项财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二是新定义中删去了“能以货币计量”。主要原因是货币计量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问题,不是资产的本质特征,只需要在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中规定,不必在资产的定义中进行提及。三是新定义中把“经济资源”修正为“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也不仅仅是单一的、静态的、具体的某一资产。

[1]牛晓虎.资产的定义:回顾与思考 [J].财会通讯.2007.

[2]奥喜平.论资产的不足及资产的本质 [J].财会月刊.2012.

李唤儿 (1993-),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猜你喜欢

计量定义利益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成功的定义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