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化学家疟疾爱因斯坦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甘肃 甘南州 747000)

化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马建平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甘肃甘南州747000)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体现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其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化学的认为精神内涵应包含人道主义、求真精神、社会责任。

化学与人文;化学史;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体现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其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普通人的眼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发展需要的是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与人文精神并不相关,并且人们谈到化学与之相应的会想“化学”—— “污染”“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实验室——污染源“本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然而在我们在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化学与人文知识、化学史等知识,不能当做单一的科学知识来传授。

我认为认为化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道主义。化学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造福人类,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绝不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毁灭人类文明。爱因斯坦曾告诫一些年轻的大学生们:“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如关心如何组织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当代社会,人道主义的人文精神也成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崇高信仰。所有的世界科学会议宣言都强调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要为人类的福利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警惕对科学的忽视和滥用,努力排除由此造成的危险。人类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使用是粮食产量成倍增产,也保证了病虫害的破坏;工业上比如:冶金、石油化工、西药制造等保证了几十亿人口的生活资料问题。材料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牌,人类从以前的单一材料到现代科学家合成的多元化新型材料,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向一个个高潮。下面我举一些近代社会发展的鲜明例子,以正人们对化学的偏解。

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使用DDT。作为杀虫剂,广泛用于杀死危害粮食、蔬菜和果树的害虫;更重要的是,二战期间和战后,有力控制了疟疾、伤寒、鼠疫、霍乱的流行,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196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DDT使用20年来,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

1962年,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研究发现DDT非常稳定,分解速度极慢,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致癌;1972年美国停用DDT,此后多国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非停用DDT。但是,当时南非一个省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10万人死亡;

●2000年,英美科学家在《 Nature 》药物学分册发表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文章说,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

● DDT停用后,共约有2000万儿童死于疟疾;

●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大幅下降;

●2006年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流行,但使用过程要遵循一定程序。

其次是求真精神。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真理。对科学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实事求是。在这个社会做一个求科学真理的化学家,无疑是孤独和寂寞的。而且在外界物欲的冲击下,求真精神也极容易被扭曲;享乐主义的冲击对搞科研的人们冲击也是比较大的,“俭以养德,静以至远”,只有具有人文精神的化学家,才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才会有力量捍卫化学本身尊严。才会不为外界所干扰,艰苦朴素,乐于钻研,善于奉献,为祖国在化学方面的研究奉献终身。

最后是社会责任。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世纪英国冶金学家列奥莫坚不顾众人的非议与指责,坚持把自己多年辛勤研究成果全部公诸于世。他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时指出:“我们真的可以肯定我们的发明完全属于自己吗?我们真的可以肯定公众对它们毫无权利,它们也丝毫不属于公众吗?我们大家是否应当争取为社会的共同福利作出贡献吗?这难道不是我们的首要义务吗?”这位化学家的远见卓识至今让人钦佩不已,也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道理:任何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属于科学家本人,而是属于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到今天,每位化学家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服务社会的工作。因此,概括地讲化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为科学而科学,为人道而人道,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伟大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品德高尚的人。当年在纳粹德国,当爱因斯坦遭到众多丧失良知的德国科学家攻击时,著名的科学家普朗克却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坚持认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与开普勒、牛顿相媲美的物理学家。在普朗克身上人们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崇高的人文精神。例如,谈到居里夫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会想到她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即她因成功提炼出放射性元素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卓越成就,但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爱因斯坦盛赞的却是她伟大的精神,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因此,在教学当中,可以适当结合教材中有关伟大化学家的事迹,并且结合化学史进行这种人文精神伦理教育,促使学生明白做人与求知的道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人们在求知中最大的满足是研究的乐趣。爱因斯坦就说过,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娱乐,这些人在娱乐中获得满足。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曾经遭受的战争苦难总是与包括化学在内的科技应用密切相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马恩河战场的毒气战、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日本帝国主义在浙江投下的毒气弹等等恶行,所有这些都是化学科学高技术的体现,同时也是化学科学的最大耻辱。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化学的专门业技术在那个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人类更多的带来的不是幸福与和平,而是死亡与灾难。所以,重新理解化学的特性,赋予它时代的新涵义,特别是科学人文精神的内容,已经成为全世界化学家与化学工作者的共识,当然其中也包括今天的中学生,同时也是未来的化学家。对历史最好的反省是年世界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发表的《科学家宪章》,这份纲领性的宣言明确反对将科学家的努力引到准备战争的方向,特别是反对使用科学所提供的破坏力很大的手段。宣言认为:“由于将科学做有益或有害地应用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重大的,科学这一职业,除了要承担市民的普通义务之外,还负有特殊的责任。因为科学家掌握着群众难于接近的知识或者是容易掌握这些知识,所以他们必须竭尽全力确保将这些知识做有益的用。” 所以,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有责任感并且能够从事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拥有无限的潜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挑战。

[1]王东华.新大学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乔国才2015.

[4]化学史.[英]托马斯.汤姆森著.刘辉.池亚芳.陈琳译.

马建平(1979.10-),男,回族,临潭人。

猜你喜欢

化学家疟疾爱因斯坦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化学家的工具
祝贺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张展霞教授九十华诞
爱因斯坦的梦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