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刍议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中国音乐学院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0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刍议

王峥

(中国音乐学院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北京100000)

高校后勤部门是高校完成教学、科研中心任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高校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办学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推进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内涵发展、提升高校后勤的专业服务能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后勤部门是高校完成教学、科研中心任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校后勤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自身改革步伐,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一、高校后勤其功能定位

高校后勤是高等学校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完成教学、科研中心任务,通过计划、组织、统筹、控制、创新等手段,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服务需求,对校园硬件、软件服务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活动。后勤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服从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这个中心任务。发挥好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支持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做到“尽职不越位”。

(一)服务功能。服务是高校后勤的首要功能,必须强化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高校后勤工作涵盖了校园教学、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为教学服务,使教学硬件设施时刻保持优良状态。二是为科研服务,从学校实际出发,确保各项科研设备的可靠、精良与先进。三是为师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整洁、舒适的住宿条件,提供相对低价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餐饮服务。

(二)辅助和支持功能。后勤工作虽然在高校整体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教学科研这个“主责主业”来说,毕竟居于辅助性的角色。因此,后勤部门要时刻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去谋划自己的工作任务,主动沟通了解教学科研部门的动态需求,为之提供到位的软硬件支持,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缺位。

(三)保障功能。对于高校的日常运行来说,后勤工作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高校后勤部门对教学场所、设备、物资的管理水平和对师生衣食住行的差异化服务水平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发挥着最基础的保障作用。

二、高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清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校不断扩招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部门的队伍不断壮大,体制不断创新。一些高校从后勤部门的经营性特点出发,采取了独立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还有一些高校将后勤部门打包承包给社会力量,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这些管理方式利弊各异,但普遍存在着产权关系、职责划分不清晰的情况,制约着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深化和科学发展。

(二)成本控制不力和服务质量下滑。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水、电、气等基础能源的价格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包括人员成本在内的各项基础服务成本更是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用于后勤工作的经费并未相应增加,令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一些高校采取提价的方式确保后勤服务质量,加大了师生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高校为了降低成本压缩人员、延长硬件设备更新周期,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商业化气息渐浓。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作为象牙塔的高校校园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渐次引入了一些社会化服务。高校后勤逐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初步实现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多元。这其中,受益者除了师生,还有商业化经营主体。与此相应,高校后勤服务的商业氛围也愈发浓厚,部分师生受此影响,对物质的需求和攀比也更加显现。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指的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引,以社会化服务为主体,建立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需要的后勤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市场调节为指挥棒,遵循效益优先原则,使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二是以社会承担为主,注重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调控和扶持作用,使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适度体现服务的商品属性和职能。三是高校后勤除了凸显对学校日常运转、对师生教学“服务”的商品属性之外,还要体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育人”属性,这是高校后勤服务区别于其他社会服务的重要特征。四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管理遵循,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创新发展对策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着重大发展际遇。一方面,各高校都在向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高校后勤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一)推进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增加高校后勤服务中的“有效供给”。要改变传统后勤“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工作模式,结合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因地因校制宜,认真调研师生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配置作用,在提能增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师生提供高质量、差异化、多层次的“有效”服务。二是优化高校后勤队伍人才供给。要按照“德才配位”的原则,在后勤队伍率先打破“论资排辈”以及身份鸿沟,改革后勤管理干部配备、劳动用工等制度,吸纳校内外优秀人才尤其是专业管理人才到后勤队伍中来,优化从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三是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体系。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不是简单的外包或推向市场,还要集聚多方合力,建立持续动态的质量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内涵发展。一是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当前高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改革不深入、不全面、不配套所致,必须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革除不利于高校后勤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利益藩篱,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参照,多措并举,大胆创新,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模式。二是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面对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逐步走进现代生活的大势所趋,高校后勤要根据年轻人多、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更加自觉地运用各种新技术新载体,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勇于做数据化时代的“领潮儿”,不断实现后勤工作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使广大师生切身体验到创新发展带来的服务提升。

(三)提升高校后勤的专业服务能力。一是引入或组建高水平规模化的后勤服务企业,改变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零散”状况。以企业专业化的市场运营,引导学生从校园里即开始培育市场思维,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方面,高校后勤部门要将成本理念引入各个工作环节中去,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后勤部门要坚持公益性,注重确保师生对后勤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力求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后勤管理质量不下滑。三是理顺管理体制。要理清高校后勤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别与联系,严格执行后勤部门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双轨制”,特别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法人关系中的权责和义务,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

[1]张俊.高校后勤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七个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3]叶柏森朱春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理念与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

王峥(1977-),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中国音乐学院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