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饮食和文化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胶东芋头果子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25)

浅谈饮食和文化

张靖晨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序言

胶东饮食文化及其重要,胶东文化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节日饮食文化也不例外。饮食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对饮食的研究,也包括对孕育该饮食的文化的研究。本文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的饮食文化,从文化的起源、特色等多方面对这些节日的饮食和文化进行研究。

一、胶东中秋节

中秋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家家吃月饼、赏明月。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大,所以在这一天赏月显得更有情调,中秋节也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民俗节日。人们仰望天空那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胶东在中秋节的习俗真特殊,有拜访长辈、吃芋头饭,黏糊饭、吃牛羊肉水饺等等,下文为大家介绍更多的胶东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里庆丰收,这是古老的胶东民俗。每逢中秋佳节,农民们不管有多么忙,都要全家团聚,摆上丰收的瓜果蔬菜,吃月饼赏月亮,享受丰收的喜悦,祝福生活红火甜蜜。

拜访长辈:中秋节,都有晚辈和亲朋好友间都要给长辈送礼品,女儿女婿给丈母娘送烧鸡月饼和酒的风俗,来孝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中秋节这一天,农村里晚辈都要拜访长辈,工作再忙,晚上也要回家团聚。有一段农村小调是“带上一只鸡,捎上一只鸭,抱上我们的胖娃娃,回家看看俺爹和俺妈”。

吃芋头面:中秋节在吃喝方面也很讲究风俗。八月十五早晨,刮芋头,喝上一碗芋头做的面,象征着日子富裕年年有余。市民隋建国说:“八月十五早晨重点是吃芋头面汤,表示过日子有余头儿”

做“月糕”,蒸“糖帽子”:在山东胶东半岛的莱州市,家家户户在中秋节到来之时,都要做“月糕”蒸“糖帽子”,用这传统的习俗祈祷全家团团圆圆,甜甜密密。

一只手拿碓臼的猴子做在莲花座上,莲花上面插着几颗鲜红的大枣儿,整个造型色彩艳丽,制作精美,活灵活现,这就是“月糕”,也被民间称做“猴捣碓臼”,是用面做成的。插上这一溜的枣,象征着五谷丰登,插上这个猴,源于传说,八月十五月亮出来的时候,月亮里面有个猴捣碓臼,就这个意思。

胶东农民不仅要做这个造型别致的“月糕”还要蒸上几锅“糖帽子”,他们把这个“糖帽子”涂上颜色,做成猪、牛、羊各种家禽的造型,祈盼家畜兴旺,而做成小孩儿的模样,则是希望家里的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到了晚上月亮出来,把天井(院子)里放上桌子,(把糖帽子)放在桌上供养月亮,糖帽子里面包有糖、有枣,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睦睦,这也是老辈传下来的,一辈儿传一辈儿,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们能够健康成长。吴崇秀说:“糖帽子里面有红糖、有枣,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睦睦。”

吃牛、羊肉水饺:中秋节喝羊汤,吃牛、羊肉水饺也是胶东半岛特有的习俗。据悉,元朝末年,胶东半岛的人们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当时蒙古人以羊是他们的祖先为由禁止汉族人吃羊肉。后来,推翻了元朝的残酷统治后,为了庆祝胜利,胶东半岛的人就在街道两旁支上大锅,煮全羊一起分享。中秋节喝羊汤也渐渐演变成当地的习俗。如今,烟台当地人们还保留着中秋节吃牛、羊肉水饺的习俗。

赏月:到了晚上可要赏月吃月饼了,农民们会把所有的新鲜瓜果摆放到桌子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尽情享用丰收的果实,一些老人当然忘不了用古老的方式来祈求来年的幸福与平安。

二、胶东七夕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那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也是家喻户晓,情感万家。胶东七夕的习俗多,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拜七姐神: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2、烙面果子:胶东栖霞七月七有这样的风俗,按农时来说,有句农颜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意思是到了农历的六月六田里的谷物开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颗粒已基本饱满,丰收在望。为了迎接丰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烙面果子的习俗。

做法是用油、牛奶、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模子(磕子)印成各种样式的面果子,然后在锅中烤烙,名为磕饼。面果子形状大小不一,有圆的,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面果子做好后用长线将其串在一起成长串,中间夹上早熟的苹果桃李等瓜果,尾部系上多色花布,挂在新高梁杆上供孩子们玩耍零食,或挂在墙壁为装饰品,或馈赠邻居孩子以示爱戴。

3、吃“火烧”:另外,栖霞西南部和招远东南部及莱阳西北部三县市交界处一般在7月6日做吃“火烧”(大和小的在锅里烤钹的面果子)。

为何要在7月6日?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宋太宗曾颁布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掖县、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4、乞求活动: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朗。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望相会的日子。从前民间小女有 “生巧牙”集体吃“乞巧饭”,举行“请姐姐”等乞求活动,以求心灵手巧。

入夜小女们各自拿着长串的预示丰收的小面果子,挂在井台边,围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摆放上用各种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称“巧牙”,请七仙女品尝并乞求传授手巧心灵。

三、元宵节

豆面灯碗,是胶东一带最具特色的元宵节符号,目前已经被列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元宵节,栖霞90岁的李元章和80岁的老伴刘淑喜就做了很多漂亮的豆面灯碗,把我们的记忆拽回几十年前的农家大院……

寄托祝福历史沿袭300多年。李元章是栖霞市牟氏庄园文管处离休干部,对民俗很有研究,他搬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栖霞县志》,在卷一风俗中说,上元:张灯街市,搭松棚列繁灯,谓之灯会……是肆巷口则居民敛钱架烟火放之,谓之放大架花。又有好事者陈百戏,鸣锣鼓为节嬉游竞夜……又作面灯十二,各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颇验。这说明在三百多年前,栖霞就有正月十五做豆面灯碗的风俗了。

今年元宵节,李元章和老伴做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灯碗,放在一起十分热闹,其中主打是“三羊(阳)开泰”,“希望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这每一盏小小的灯碗,都承载着大家伙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常见的有十二属相灯碗、看场佬灯碗、灶王爷灯碗、家禽走兽灯碗、福禄寿禧灯碗以及四季灯碗、十二月份灯碗等。各式灯碗,都是有说辞的。“比如鸡灯,在窗台炕帮鸡窝各处照照,祝愿鸡下蛋多,蝎子不蜇胖孩等等,一套一套地念念有词,照完了放在锅底口燃着。”

到了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和豆面,豆面调得要软硬合适,软了站不住,硬了易断。“母亲和孩子们头碰头围着面板搓啊揉啊,那时过年节的白面、豆面就成了孩子们手里的橡皮泥,可以跟母亲学做好玩意儿。”

四、结语

本文是在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主要对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的饮食文化进行描写。本文的描写是胶东节点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远远不够的,仅以此为搅动节点饮食文化近微薄之力。

张靖晨(1991-),女,汉族,山东文登人,在校研究生,鲁东大学,外国语言学。

猜你喜欢

胶东芋头果子
果子出嫁
香糯芋头花样吃
胶东面塑——花饽饽
秋食芋头正当时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摘果子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果子粥
果子和她的+1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