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民自治制度视域下村民监督困境与化解方式浅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空心化村务民主监督

(1.西南大学 重庆 400000;2.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0000)

村民自治制度视域下村民监督困境与化解方式浅析

刘浪1秦庆2

(1.西南大学重庆400000;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00)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践中,村民对“两委”工作频频出现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等困境。长此淤积,将桎梏民主化进程甚至危害农村社会稳定。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提出制度层面和监督主体层面的化解方式,以期更好促进农村社会民主化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监督困境;化解方式

学者张扬金在《农村民主监督中的非正式制度效应探讨》一文中指出,就实践分析,农村民主监督并没有高程度达到目标预期,一些地方农村民主选举混乱、村务人员贪污与受贿严重等扰乱村民自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仅妨碍农村基层民主顺利开展,同时也妨碍了农村社会的有序稳定[1]。“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民主监督相对落后,影响了村民自治整体功能的发挥与绩效的彰显[2]。在实践中完善村务监督的制度设计,是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3]。据此,化解村民监督困境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村民自治中村民监督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保障基层群众自治上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口空心化,村民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利空有其表,村民监督存在困境。

(一)村民监督意愿不强

1、村民不敢监督。一方面,多数村民受传统邻里文化影响,为维持邻里关系而放弃监督。另一方面,村委会成员是村务的管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村民顾虑监督之后自身利益受损。

2、村民不想监督。首先,村民缺乏民主监督意识。从古至今,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尽管政府出台许多保障其主体权利的政策,但当代村民民主监督意识仍较薄弱。其次,由于监督成效不佳,导致村民不想监督。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监督后不仅得罪人,而且会由于“两委”手握权力和资源,常常会出现监督效果较差或无效果的现象。

(二)村民监督实力较弱

1、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监督主体缺失。随着打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提速,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日益严峻。城镇化的“拉力”和农村自身的“推力”共同促成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持续外流[4]。因此,农村里剩余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常常代表家里的青壮年行使其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而显然他们对当地村委的监督是软弱无力的。

2、信息不对称,监督能力弱。众所周知,一方面,村民常年忙于农务,本就对国家政策措施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两委”作为群众基层自治组织,是向村民传达政策信息的主要平台,而由于其信息传达不到位,甚至有隐瞒的情况,使得村民无法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其进行监督。

(三)村民监督动力不足

1、缺乏激励因素,监督动力不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有需求才有动力。一方面,多数农民忙于农务,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对村委会的事务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若监督失败,自然是得不偿失,监督所耗财力、物力都将付之东流。即便监督成功,监督者也是以个人付出来换回公共利益,从经济学上讲是“折本买卖”。

2、监督无保障,导致监督动力不足。村民在监督过程中,总体来说处于弱势,总担心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监督后会受到对方的打击报复,使得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没有制度保障来作为后盾,村民的民主监督就会缺乏动力。

二、有效化解村民监督困境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

1、完善监督激励制度。监督激励制度对村民参与民主监督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可以给予村民较强的监督动力。在完善激励制度方面,首先,设立监督奖励制度。对那些通过监督有效地改进了村委会工作,防止腐败现象出现的村民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其次,制定监督表彰制度。将那些把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视为己任,并对监督制度、程序等监督要素提出有效建议,表现突出的村民予以表彰并颁发证书,在奖励他们的同时对其他村民予以激励,提高村民们的监督积极性,进而增强其监督意愿。

2、完善监督保障制度。一方面,建立监督保密制度。通过保密制度的建立,对反映问题或检举贪污腐败等违纪行为的村民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以防各级村干部对其进行打击报复,从而保障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建立经济补偿制度。村民对村务进行的监督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甚至监督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这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补偿制度来为监督者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立一定的监督保障制度才能解决监督者的后顾之忧,让村民们大胆的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引导村委会工作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注重监督主体的培育

1、注重村民文化素质的教育。村民的文化素质与村民们的民主监督能力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处于弱势地位的村民提高其身份地位的有效途径。文化知识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学会读书认字,村民才能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内容,从而关注国家大事,提升自己的民主监督意识。其次,注重对村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当今村民们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没有动力去监督都是民主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只有将国家的民主制度在农村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并且让村民加入到自治的队伍中去,接触到自己所拥有的实实在在的权利,他们的民主意识才能真正的得到提升。

2、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空巢老人、妇女、儿童的不断出现,使得村民监督主体缺失,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应通过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化解人口空心化现象,以提升村民的民主监督实力。另一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工作,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民主监督制度顺利开展。

[1]张扬金.农村民主监督中的非正式制度效应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3-18.

[2]姚望.个体信任、资源交换与村级民主监督:交互影响与乡村治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34-37.

[3]韦少雄.村务监督实施现状、障碍与解决对策[J].人民论坛,2014,08:128-130.

[4]郑万军.谁选谁:人口空心化下贫困村“两委”换届的困境与治理[J].学术论坛,2016,08:31-36.

刘浪(1993-),男,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公共组织战略;秦庆(1993-)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空心化村务民主监督
多举措提升村务监督的有效性
村务监督没有“稻草人”——安康紧盯乡村大小事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农村如何有效做好村务监督工作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